Netflix史上第一個觀看人次破億的影集《魷魚遊戲》,第二季於12月26日播出。《魷魚遊戲2》上線前,台灣超市龍頭全聯砸下億元與《魷魚遊戲》辦聯名行銷,運動品牌PUMA也推出聯名運動服和鞋款,更在高雄駁二碼頭舉辦宣傳活動「1.2.3.高雄人」。
基於「遊戲」也是品牌直播中必定出現的橋段,我們先拆解《魷魚遊戲》撼動人心的原因,再來分享《魷魚遊戲》,可以為品牌直播主帶來的啟發。
為什麼《魷魚遊戲》能撼動人心?這要回歸到遊戲的本質:透過體驗創造參與者與觀看者的感受。根據《遊戲化實戰全書》,遊戲會驅動人的核心動力分為8項:
- 使命與呼召:訴求利他、自我實現。
- 發展與成就:訴求克服挑戰。
- 賦予創造力與回饋:讓玩家投入、共同創造回憶,過程自帶回饋。
- 所有權與佔有慾:對事物有控制權、擁有感。
- 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影響。
- 稀缺性與急迫感:害怕得不到。
- 不確定性與好奇心: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因為好奇做出行動。
- 損失與避免:避免最壞狀況發生。
如果我們把理性vs感性畫成X軸,痛點vs癢點化成Y軸,再放入8項核心動力,會變成下圖:
根據此圖,《魷魚遊戲》第一季大量運用了左上(總獎金456億韓圓)、左下(只有一人獨得)和右下(輸了會死)的核心動力,驅動197名參賽者願意用命賭一把。《魷魚遊戲》系列將內外在的負向動機和外在的正向動機最大化,打造出一場恐懼和貪婪的生存遊戲。
直播主可以從《魷魚遊戲》中學到什麼?
一齣以遊戲為主題的電視劇能展開成為商品品牌,對於品牌直播主,看似不相干,其實有3大啟發點:遊戲元素、選品邏輯、符號印記。
遊戲元素
「遊戲」元素在直播裡經常出現,目的在於吸引流量以及增加觀看時間,像是抽獎、送購物金、限時低價等方式。
然而,遊戲要有效,就必須十分了解用戶:他們是誰、想要什麼、來這裡的目的等資訊,來設計遊戲。就像《魷魚遊戲》的參賽者清一色都欠下巨債,巨額獎金有致命的吸引力。
一般來說,設計外部正向動機的遊戲,好比抽購物金、抽名牌包對新用戶或路過客有效;內部正向動機的遊戲,像是累積金額享受VIP尊榮、買越多捐越多的慈善直播,對已經產生歸屬感的舊用戶有號召力。
選品邏輯
一場直播帶貨,通常可分為引流品、利潤品、福利品和爆品4類商品,各有不同功能,要搭配的遊戲也並不相同。
引流品排在最前面用低價吸引流量,會用外部正向動機的遊戲來吸引人潮,好比送購物金、超低價,要讓用戶留下來的動機。
利潤品是對品牌而言收入最好的商品,通常直播主也會在此停留最久時間,把產品講得最仔細,可以藉由內、外部正向動機的遊戲一起搭配,如設立參加門檻,讓參加者抽大獎。
在產品說明的過程中,向用戶訴求歸屬感和成就感,創造出對獎賞的期待,讓他們留下的時間可以更久。
固定的符號
《魷魚遊戲》之所以能創造聯名的商業價值,在於它型塑了特定的視覺符號,而且這些視覺符號都非常直覺:顏色(綠色、白色、桃紅色)、形狀(O、△、▢)、場景(兒時遊樂場)與人設,用這些視覺符號不停強化觀眾的印記。第二季推出前,Netflix在現實場景中重現這些顏色、形狀和場景,馬上就能讓人聯想到《魷魚遊戲》。
品牌直播主可以反思的是,雖然直播場景不大,有沒有特定且直覺的視覺符號,顏色、形狀、場景、人設,讓用戶看到立刻聯想到該品牌?
在注意力散漫的年代,《魷魚遊戲》凸顯了「遊戲化」(gamification)對提升娛樂體驗、增加用戶停留時間的效果。直播主透過符號包裝,打造出一個可參考的商業模式。
然而要把《魷魚遊戲》的商模轉移到品牌直播間,除了維持遊戲化、符號語言的元素,同時要回歸品牌直播的平台結構,考慮用戶輪廓、選品與排品邏輯、銷售節奏等,才能創造用戶真實而持久的愉悅體驗。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