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整理新一代IP品牌故事的腳本時,想起一件小事。有位做了多年迪士尼授權的朋友,前陣子決定不續約了。

不是因為不賺錢,而是他觀察到一件讓人沈默的事:「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認識迪士尼角色了。」他說,有些Z世代走進迪士尼樂園,看到唐老鴨,甚至會問:「這是誰?」

我愣住了。我們這一代的童年,是跟米老鼠、小美人魚、獅子王一起長大的。但現在年輕人的角色名單,可能叫Molly、Labubu、Dimoo、吉伊卡哇。他們不是在看英雄,而是在找「情緒的出口」。

新一代IP賣的不是玩具,而是心情寄託

泡泡瑪特是一家從中國崛起的潮玩品牌,最紅的角色之一Labubu,在全球掀起搶購熱潮,最近還有一尊薄荷綠的雕像,以108萬人民幣拍賣賣出。

你以為它賣的是玩具?其實它賣的是:這就是我今天的心情。Labubu有點壞、有點叛逆、有點像你週一不想上班時的自己。

吉伊卡哇也是,就像是那個總被上司壓、被生活虐,卻還是得說「太棒了~」的小角色。你以為你在笑它,但其實你是在笑自己。

再看看迪士尼,它真的不行了嗎?其實不是,迪士尼2025Q2財報亮眼,串流與樂園營收都有成長,甚至股價也開始回溫。但問題是,品牌的數字正在成長,角色的語言卻正在失聯。

有幾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

  1. Z世代對迪士尼角色的「記憶空白」越來越大。
  2. 即使去了樂園,也出現「情感斷裂」的觀察。
  3. 經典角色難以自然融入短影音與迷因語境。

不是它不好,而是,它還在說夢與魔法,但年輕人已經開始說療癒、崩潰與自嘲。

我突然想起,去年8月我帶剛考上大學的兒子去迪士尼樂園玩,那次我們還和幾位高中、大學的孩子同行。結果孩子們竟然都提前離園,只剩下我們這些爸爸媽媽玩到晚上才走。

當時覺得孩子可能只是太熱、太累,但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原來對他們來說,迪士尼不是夢幻天地。

所以我們該問的,不是「迪士尼會不會倒」,而是:「迪士尼故事還能不能說進年輕人的心裡?」

你在做的品牌,能讓人產生共感嗎?

以下是我身為品牌經營者的6個觀察:

  1. 品牌歷史,不如一瞬間的共感力:90年的經典角色,不敵吉伊卡哇。
  2. 不再是螢幕上的英雄,而是生活裡的小陪伴:Labubu是你的桌面盲盒、手機殼、開箱影片裡的主角。
  3. IP不再靠動畫,而是靠情緒進入生活:泡泡瑪特賣「收藏的快感」、吉伊卡哇賣「療癒與認同」、迪士尼還在賣「美夢與回憶」。時代換語言了,品牌也要跟著換。
  4. 情緒才是最大流量來源:我們不是在買角色,而是在找一個能說出我們心事的投影。
  5. 經營角色,不是要人記得,而是要人想擁有:IP不只是看得到,更要「帶得走」、「說得出口」、「值得炫耀」。
  6. 過去的輝煌,是資產也是風險:越大越穩的品牌,新的語言越容易說不出口,但時代從不等人。

我還是很喜歡迪士尼,還在努力理解泡泡瑪特與吉伊卡哇。一個是「曾經的共鳴」,一個是「此刻的縮影」。

而這場角色語言的更迭,也在提醒我這些年做品牌的自己:角色,不只是設計出來的,而是人們願意留在心裡的情緒化身。

如果你也是品牌經營者、內容創作者,這一題該留給自己思考:「你做的品牌,是讓人記得你?還是讓人看見現在的自己?」

*本文獲「雪倫的隱藏版生活」授權轉載,原文:從泡泡瑪特現象,看見迪士尼的焦慮:角色的語言,正在換人說。

延伸閱讀:
一盒300元的盲盒「泡泡瑪特」與18萬名牌包,用的是同一種策略
韓國、中國都吹起「多巴胺」風潮,在紅什麼?背後暗藏一股新商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