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白牌電動車夢,要成真了嗎?

2月24日晚間,鴻海宣布拿下美國電動車新創Fisker訂單,預計兩年後開始交貨,年出貨量估達25萬輛。隔日,鴻海股價飆破半根漲停板。

這是去年10月鴻海推出電動車開放平台後,迄今第3個車廠訂單。一名電子五哥董座向商周分析,「老郭(指郭台銘)對電動車,就是抱著一個『白牌夢』!」直言鴻海企圖複製在手機產業的成功模式,想為各大車廠代工貼牌電動車。

但,鴻海過往的手機客戶,如蘋果、華為、Google,都是成立多年的國際品牌;對比其在汽車領域目前客戶,許多是成立僅5年、一輛電動車都還沒交貨、甚至用爭議方式上市的新創公司。

■公司_Fisker
▪ 創立_2016年
▪近期事件
.首款產品2021年量產,由麥格納代工
.第2款產品由鴻海代工,預計2023年第4季量產,訂單量估25萬輛
.2020年透過SPAC上市

■公司_拜騰
▪ 創立_2016年
▪近期事件
.2020年7月爆財務危機、暫停營運
.2021年1月鴻海助其在2022年第1季前量產。同年傳出擬透過SPAC上市

■公司_法拉第
▪ 創立_2014年
.2017年爆財務危機,隔年起大裁員
.2021年與吉利汽車簽署MOU,將探討由吉利與富士康合資公司代工的可能性;同年1月底宣布透過SPAC上市

註:法拉第為潛在客戶 整理:侯良儒

為新創代工,幫彼此搶時間

以2016年成立的Fisker為例,創辦人菲斯克曾是特斯拉的設計顧問,他在07年就創辦過一家電動車廠,但6年就宣告破產;近期Fisker最轟動的新聞,是去年10月底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類似空殼公司的手法上市。

儘管該公司第一款車,已有逾1萬2千人預購,但明年第4季才會量產,迄今還沒有交車紀錄。菲斯克曾說,輕資產、委外生產就是該公司的商業模式。

鴻海今年的第一個電動車客戶中國企業拜騰,情況也與Fisker相似。這家成立5年的新創,去年一度因財務危機暫停營運,所幸今年1月迎來南京官方與鴻海相助,並也計畫透過SPAC模式上市。而鴻海另一潛在客戶法拉第(Faraday),則由積欠供應商逾百億元、最後潛逃出境的樂視創辦人賈躍亭成立,迄今也沒有任何一輛車交貨,並也將循SPAC模式上市。

求「快」,是這些走輕資產、沒交過車、爭議上市的新創,找上鴻海的原因。

MIC研究總監周維忠說,新創找鴻海代工,有助於加快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進程,「量產是一個很大的關卡,特斯拉在2018年就是遇到量產瓶頸,差點倒閉。」

同理,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也是新創還沒交車前,最快募資、避免資金斷鏈的方式,「汽車產業是非常燒錢的,像戴森(Dyson)就燒了180億,但還是退出電動車,」周維忠指出。

那鴻海呢?有意思的是,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揪團這幫電動車新創,目的,也是為了求快。

「鴻海現在要爭取的是時間!」一名汽車零組件廠董事長分析,自從電動車趨勢確立後,過去兩年,包括福斯、現代、豐田、通用等車廠,都相繼推出自家電動車平台,如今已屬後進者的鴻海跟這些新創,得趕緊搭上電動車市場的末班車,「現在市面上起碼有10個平台在競爭!」

而且,鴻海的造車平台夢,不只鎖定新創,也想做傳統車廠生意。但,後者對供應商認證動輒3至5年,目前仍是車業新手的鴻海,現在最缺的,「就是證明自己的『實績』,而這件事情,鴻海必須讓它趕快發生,」一名汽車分析師向商周表示,最快的路,就剩下與同樣想求快的新創合作,在兩年內量產電動車。

拚製造力,瞄準小米、阿里

不過,當鴻海想以新創結盟的快,打傳統車廠的慢之時,對手也正快馬加鞭,紛紛加速電動車上市進程。全球最大車廠豐田,就將5成電動車銷售占比的時間表,從2030年提前到2025年,將對鴻海新創聯軍構成極大威脅。

此外,品牌力也將是一大考驗。「現在消費者是沒有選擇,所以只能買特斯拉,但是當5年後市面有上百款電動車,大家又會回到傳統的品牌選擇,」一名汽車零組件廠董事長指出。

一個汽車品牌之於消費者的信任,除了產品,還包括售後服務,傳統車廠經過數十年布局,遍及全球的維修保養網絡,是走輕資產的汽車新創所沒有的,這也將是「鴻海×新創」組合未來得正視的挑戰。

不過,外在大環境對鴻海聯軍的組合,未必不利。

IEK分析師謝騄璘指出,新創將製造委外鴻海,將更能專注於設計,「但傳統車廠還得顧及燃油車、電動車的資源分配,畢竟燃油車還是主要營收來源。」

就鴻海的角度,則目前不論美國還是中國,正迎來最大一波電動車投資潮,許多原本不是汽車業的廠商,如小米、百度、阿里巴巴,都宣布投入電動車,這些幾乎沒有製造能力的公司,都可能是其潛在客戶。

正迎來百年變革的汽車業,未來誰會勝出,所有人都想知道。但此刻得冷靜思考的是,究竟何謂成功?是股價、是訂單、還是一個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有時,快速得到的結果,未必是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