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天才剛剛亮,一名產險公司總經理,雙手環抱著厚厚一疊資料,倉卒搭著直達總部頂樓會議室的電梯,緊急面晤公司大股東求救,因旗下產險公司正面臨空前的流動性危機,若不盡速規畫增資,營運恐陷停擺。

這是這位產險公司總經理第一次在大股東前做報告,卻不是報佳音而是緊急求救,而那疊厚重的資料裡,訴說著台灣正上演一場鉅額的「防疫險賠付風暴」,烏雲正在籠罩產險業。

依立委鍾佳濱5月2日公布的資料,若300萬人確診,全體產險公司的理賠金將高達325億元,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立法院答詢時坦言,現在產險公司的財務處境「有一點危險」。

「這是台灣產險業史上最大的危機,」這名剛向大股東報告完的總經理,受訪時頻頻發出歎息聲,「我已經做好辭職負責,回家吃自己的打算了……。」

買保險,還是買樂透?
被隔離賠率200倍,民眾瘋搶

相似的場景不止於此。4月25日,產險公會緊急召開一場會議,各大產險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齊聚一堂,你一言、我一句的商討當前危急的情勢,並向出席的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疾呼:他們的財務狀況每況愈下,請金管會盡快伸出援手。

但,諷刺的是,產險業面臨生死攸關同時,大批民眾正大排長龍在篩檢站做篩檢,一旦篩出陽性,就能向產險公司申請理賠,甚至傳出已有一家4口確診理賠金高達160萬元的消息。

一張防疫保單,不僅讓產險公司陷入空前危境,還掀出民眾「主動求確診」的醜陋人性,這場史無前例的荒謬劇,是怎麼發生的?

時間回到2020年12月,台產推出一張防疫保單,遊戲規則很簡單:只要500元的保費,若被隔離就賠10萬元。賠率高達200倍,民眾抱著買樂透心態,瘋狂搶購被稱為防疫「神」單的保單,也讓其他保費高、保障內容相對複雜的防疫保單,相形失色。

台產保單迄今賠5億
同業不顧教訓,竟改良再推

該保單為台產創造近20億元的保費收入,占了台產去年保費收入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它還帶來高達400萬的客戶,等於近五分之一的台灣人,一夕之間都成了台產的客人,羨煞了其他產險業者。

去年5月之前,台灣因防疫有成,台產這張保單「人財兩得」,未料5月疫情升溫,隔離人數大增,導致該保單目前虧損逾5億元。

台灣的產險業出現虧損保單,實屬罕見。金管會官員坦言,事後來看,這張保單設計有兩大瑕疵。其一,理賠的條件過於簡化,加上「以小博大」的設計方式,容易激發民眾從事「道德風險」的行為。

小辭典_道德風險

.指個人投保保險後,故意做出符合領取保險金條件的行為,例如縱火燒屋、自殘、謀殺等
.保險公司會設計一些條款或機制,鑑定有詐保動機,將拒絕理賠

其二,沒有妥善的風險管控機制。產險公司在設計保單時須有歷史數據做為依據。但COVID-19肺炎是從未發生過的事件,保費、理賠金多寡,很容易計算失準。

但去年12月底,台產防疫保單陸續到期,並決定不續保,金管會以為有了台產的前車之鑑,產險公司應不敢再推出這種有賭博性質的保單。孰料,產險業者非但沒有從覆轍中得到警惕,還一窩蜂當起莊家。

今年1月,和泰產險推出隔離就賠10萬元的防疫保單,和台產的差別僅在保費微幅提高,保險局見狀立即喊停,只賣了4天就匆匆下架。2月,金管會要求產險業者檢討防疫保單,設計上是否有不合理之處,但產險業者未打退堂鼓,還「取巧」將保單稍作改良,繼續勇往直前。

業者檢討台產那張保單,認為台灣隔離的機率遠大於確診,若以隔離做為理賠條件,就容易出現虧損,於是紛紛把隔離改為確診。例如國泰世紀產險的防疫保單,確診最高理賠5萬元,隔離最高僅賠1萬元。

最誘人的是,台產的保單到期之後,會有400萬保戶重新回到市場,這是股無法抗拒的利益誘惑,「只要稍有業績壓力的公司,都不會放過的!」一名產險公司主管直言。

截至目前,防疫保單已銷售700萬張,光是今年迄今就銷售逾200萬張。殊不知,大家原本以為,將保單改良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分食這400萬保戶的大餅,未料,4月之後,局勢風雲變色。

金雞母變巨虧毒藥?防疫保單熱賣,卻可能賠光淨值

※確診率15%即防疫保單有15%須理賠,一張保單約理賠4.5萬,全體產險業理賠總額估達325億元

●產險公司:富邦
.防疫保單累計銷售(萬張):200
.公司淨值(億元):454.3

●產險公司:國泰世紀
.防疫保單累計銷售(萬張):100
.公司淨值(億元):144.5

●產險公司:新安東京海上
.防疫保單累計銷售(萬張):90
.公司淨值(億元):110.8

●產險公司:和泰
.防疫保單累計銷售(萬張):75
.公司淨值(億元):72.7

●產險公司:中信
.防疫保單累計銷售(萬張):44
.公司淨值(億元):18.6

註:表為2020年防疫保單推出至今銷售前5大業者,統計至2022年4月底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各產險、立委鍾佳濱辦公室 整理:韓化宇

理賠金計算便宜行事
賭局翻車,恐得增資度難關

一名大型產險公司總經理回憶一個月來的內心煎熬:4月初,疫情在中國復燃,台灣本土確診數也上升至百例,一股不安的寒意襲來。清明連假後確診數呈倍數上升,接著千例、萬例,他的心境從不安升級為恐懼。

疫情爆發,每天藥局門口都有排隊買快篩的民眾,產險業者期盼能「以篩代隔」,減輕其理賠負擔
疫情爆發,每天藥局門口都有排隊買快篩的民眾,產險業者期盼能「以篩代隔」,減輕其理賠負擔。(攝影者:陳宗怡)

於是,他把精算師叫來辦公室質問:「你的保費和理賠金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對方回說:「我是用0.12%的預期損失率去計算……。」

這名總經理才恍然大悟,拿過去兩年確診率當預期損失率根本就是便宜行事。即便台灣沒有可依靠的數據,也能參考泰國的慘痛經驗,今年4月初就有兩家產險公司,因為防疫保單出現鉅額賠付,而被政府吊銷牌照。而歐美因未堅持清零,根本就沒有保險公司敢推出要賠付巨大理賠金的防疫保單。

但台灣業者輕忽風險,更沒預料到政府會朝向與病毒共處,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甚至預告,確診率將達15%。

這個轉變成為產險公司的致命傷。譬如某產險公司賣出約90萬張防疫保單,確診賠5萬,若其中15%需要理賠,粗略估算要賠67億5千萬元,光這張保單的理賠金,就超過該公司去年總理賠金。

「我們(業者)之前還私下笑台產那張保單,用隔離做為理賠條件當然容易翻車,改用確診不就沒事了?沒想到現在翻車的是我們,還翻落到谷底……,」這名總經理苦笑。

風暴不斷擴大,產險公司要嘛增資,要嘛期盼政府將COVID-19肺炎降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如此一來即可大幅降低理賠金額,助其脫身。但不論結局為何,這場荒謬劇,恐將造成超過300億元的理賠,也為台灣產險史寫下不光彩一頁。

追根究柢,這種用數百元博數萬元的保單,在缺乏科學與專業的風險評估下,已變質成為賭局。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中信金控獨立董事張士傑表示,防疫保單非樂透,產險公司更非莊家,原本立意良善的防疫保單,卻因理賠申請容易且補償額度過高時誘發道德風險,最後形成保險公司的巨災。

這場風暴提醒我們,面對誘惑的當下,是否願意評估未知的風險,設想最糟的處境,寧可錯失賺取暴利的機會,也不要讓自己輕易陷在危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