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拜習會」將於美東15日晚間登場,白宮發言人莎琪13日強調,會議是要為美中競爭訂定規則,目的不在尋求特定成果。雙方會談論美中可合作之處,拜登也會毫無保留地表達美方關切。

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13日天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將於美東時間15日晚間(台北時間16日上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線上會議,這將是拜登上任以來美中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由於時間關係,拜登目前未規劃在會後召開記者會。

針對拜習會可能成果,莎琪今天在白宮簡報會上表示,拜登9月9日與習近平通話時談到領導人互動的重要性,不是因為美國尋求特定成果,美方並不尋求、而是要為美中有效競爭訂定規則,讓美國得以捍衛自身與盟友價值,同時討論美中能合作之處。

莎琪指出,美國相信也瞭解激烈競爭是美中關係一環,而激烈競爭需要積極外交(intense diplomacy)。拜習會反映美國積極外交作為,也是種延續,外界不該期望會議是為了尋求重大成果。

美國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上週報導,拜習會雖不預期會有重大突破,但消息人士指出,雙方可能會宣布就領事館重啟、鬆綁簽證限制達成協議。川普政府去年7月以北京從事間諜工作為由,下令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關閉,北京則以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作為報復。

不過,彭博9日引述一名知情人士指出,拜習會不會觸及領事館是否重啟議題。

美國財經媒體CNBC近日引述兩名知情人士指出,習近平預期會在會中邀請拜登出席明年2月北京冬奧,此舉恐讓拜登陷入兩難。對此,莎琪不願正面回應,僅說白宮會在14日召開會前媒體簡報會,她目前沒有冬奧相關說明可提供。

多家媒體追問拜登是否會向習近平表達美方關切,例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源、中國在新疆作為。

莎琪表示,針對拜習會將觸及議題,雙方會談論美中能合作領域,拜登也會一如既往,毫無保留地談論美方關切議題。她說,細節待14日媒體簡報會說明。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今天報導,拜習會除了會談論美國欲與中國達成合作的氣候變遷、貿易與去核化領域外,也預計會觸及台灣、網路安全等議題。

拜習會將登場 分析:台灣議題會談但難有突破

「拜習會」將登場,美方學者認為台灣議題一定會談,但美方不太可能給中國滿意的答案,可能口頭上堅持一中,但持續提升與台灣的關係;中國學者認為,會談將聚焦「增進互信」。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美東時間15日晚間(台灣時間16日上午)舉行首場視訊會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3日表示,雙方將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據BBC中文網、星島日報報導,美國、中國與台灣的國際關係學者均關切這場會談。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國際關係系主任朱志群接受BBC採訪時指出,台灣議題「肯定會談,而且一定是中方最關注的問題」。

然而朱志群強調,雖然會談,但是雙方並不會在台灣議題上有所突破。「拜登在台灣問題上給出讓中方滿意的答案微乎其微。他很可能繼續口頭上堅持一中,同時繼續發展和提升與台灣的關係」。

朱志群分析,選在這個時間點舉行拜習會,對於雙方而言都是較為合適。「六中全會閉幕後,習近平的地位更加穩固,可以比較有信心和精力處理對美關係。美中關係如果能有所改善,中國內部也會看成是習的成就,進一步提高其威望和地位。」

至於美國方面,朱志群說,拜登政府的內政外交乏善可陳,明年的期中選舉對民主黨將是很大挑戰。「如果與中國的關係取得一些進展,例如在氣候變化和朝核等問題上,應該對拜登會有加分,提升國內支持率。」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侍建宇受訪時指出,面對明年中共20大和中國大陸社會被挑起的民族主義氣氛,北京似乎很難在台灣議題上有所妥協。然而對於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會,「反中」氣氛都很濃厚,因此美國更傾向「保持現狀」

他認為這次會談「很可能是美中雙方領導人借會晤的機會打個招呼,正式、具體地提出彼此心中的問題,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

星島日報引述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兩國元首於9月通話後,兩國間的關係有緩和跡象,政府高層的互動也有增加。然而美國國內對於中國仍有負面的認知,加上拜登上台後,他的外交、國安團隊,對中國態度偏強硬。

吳心伯認為,這次會談主要目的是藉由坦誠溝通增進互信,減少誤判,不會花太多時間討論具體議題,「因為拜登上任後在很多方面延續了特朗普(川普)的對華政策,導致中方對於美國的戰略意圖高度不信任。」

責任編輯:陳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