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1年的東京奧運即將在7月23日開幕,美國大數據網站Gracenote評估台灣這次有望帶回10面獎牌,較上屆再多7面獎牌。當國外正研究著全世界的運動數據時,由清大運動科技中心組成的大數據分析團隊,也悄悄動員中,成立了台灣第一支專為奧運選手打造的科技軍師。

它是什麼來歷?要如何幫助選手?

原來,去年因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前來尋求協助,清大運動科技中心無酬為桌球國家隊以標記系統做出戰技分析,透過分析各國選手的球路、習慣,統整出對手的戰技情資,以利我方選手調整訓練方式。

自己的學生自己挺
光怎麼判讀右鉤拳卡4個月

其後,清大運動科技中心主任邱文信想,自己的指導學生陳念琴也是奧運選手,被看好可以奪金,為什麼不也幫她做一套?

陳念琴有「拳擊女王」之稱,就讀清大運動科學系碩士班2年級、世界排名第4強。她將代表我國出征奧運次中量級拳擊賽事,也是清華在台建校65年來首位登上奧運賽場的學生。

以學生為榮的同時,邱文信有著更多的擔心,「別人都在對我們的選手做情報蒐集,我們的選手卻對別人一無所知,只能看影片手動記錄,」彷彿是在起跑點上就輸了。他希望能給學生最實際的支持,於是號召運動科技中心團隊,再為拳擊設計一套標記系統。

這套標記系統,不僅可以標記出運動員在不同攻擊回合時的習慣移動距離、出拳招式順序、比例,還有領先和落後時的攻擊策略,並還可以透過大數據統計,以圖表呈現,讓運動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對方的戰技。

它必須勞師動眾,蒐集16位陳念琴會碰上的選手在過去兩年全部公開賽的影片,再一分一秒的標記出拳順序、移動距離,動員3位以上老師與4、5位學生研究生,每週還要開會討論修正。

這過程當然不容易,「我們自己的學生自己都不照顧了,誰還會照顧她?」清大資工系副教授胡敏君說。

清華資工系副教授胡敏君與教練團隊跨領域合作,為奧運選手陳念琴(螢幕右側者)進行情蒐分析備戰
清華資工系副教授胡敏君與教練團隊跨領域合作,為奧運選手陳念琴(螢幕右側者)進行情蒐分析備戰。(來源: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在國外,據天普大學福斯商學院一項2014年的研究,97%的職棒大聯盟球團都使用大數據運動科技,也有80%的NBA球隊運用大數據分析,使用頻率與獲勝率成正比。

然而,台灣迄今未有這樣的數據團隊。即使國家訓練中心配置選手一套分析軟體,但該軟體僅是提供一套各項運動技術分析通用模板,但每種運動都有特殊需求,「想要獲得國際頂尖賽事優異成績,我們應該要提供選手和教練更專業的情報分析,」邱文信感慨的說。

素來以理工科聞名的清大,要撰寫一套新程式,乍聽似乎很容易,但開始進行以後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去年底團隊首次開會,卻發現彼此雞同鴨講。資工系對於左直拳、右鉤拳、移動距離聽得霧煞煞,拳擊隊則也對感測器、物聯網一無所知。雙方溝通停滯曾長達4個月。

卡關如何突破?邱文信換個角度做,由拳擊隊先提需求:「我希望電腦可以幫我自動分析出,對手在一回合內左鉤拳、右鉤拳出了幾次。」沒想到他卻見到資工系的教授們臉都綠了,但仍客氣跟他說,「這要3、5年才能做得出來。」

讓拳擊手對話資工學生
讀懂彼此的「語言」破關

原來是電腦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左鉤拳、什麼是右鉤拳,而拳擊又不像桌球、網球,是一來一往,可能是某方連續3拳,速度、位置都不是固定,要經過一層一層的判斷才能做到這樣的技術。

但是奧運比賽就在半年後,怎麼可能等3、5年?邱文信不死心,請運科系碩士班的拳擊隊學生廖韋誠與資工系的學生先行溝通,找出彼此聽得懂的「語言」。再從對選手有幫助的、時間內可以做完的、未來能夠商品化的,這3個條件中找出路徑。最後他們選擇了做標記系統這個路徑。

有了方向,事情就順利許多。經過6、7次的改版修正,現在的系統,已經可以在奧運期間,半天就可以分析出上午出戰選手的所有戰技統計。這讓陳念琴和教練柯文明眼睛一亮,因為這的確就是人工做不出來的事情。

「過去從未對打過的對手,也可以透過這個情蒐系統,幫助你快速了解他,對減輕念琴的心理壓力很有幫助,」柯文明表示,這樣的情蒐機制,在國外很常見,但國內卻沒有。而有了這套系統,這段受訓期間,陪訓員甚至可以模擬外國選手的特徵去練習,讓陳念琴就像直接跟對手過招一樣預演,正式上場時,也不會那麼慌張。

資工人和運動員 5技巧化解溝通障礙

特質:聆聽
作用:傾聽對方需求
舉例:了解出拳頻率、移動距離

特質:同理心
作用:從選手角度出發
舉例:不計成本代價、個人榮辱得失,講求選手實用

特質:醫治
作用:醫治痛點
舉例:找出選手過去用人工方式無法解決的痛點

特質:覺醒
作用:專注當下
舉例:不陶醉在過去的成功,挑戰沒有人做過的拳擊系統

特質:說服
作用:證據、情理說話
舉例:強調「100%量身打造」,國外數據研究指出,越會運用分析勝率越高

資料來源:清大運動科技中心 整理:楊絲貽

教練與選手都要有心了解
大數據提高勝率與選手價值

跨出這一步,背後是重重的溝通挑戰。資工系副教授朱宏國便說,技術是最簡單的,找經費雖然不容易,但最難的是選手、教練有沒有心了解並使用這些資訊分析,「有些教練會怕被(電腦)取代,但我們都會跟教練說,電腦永遠是配角,是選手在打比賽,系統是輔助。」

「這跟選手本身願不願意學習有很大的關係,」邱文信指出。過去台灣的體育界多半是土法煉鋼,「一來是運動的人不懂科技,所以不懂怎麼去合作;二來是科技人自己都賺飽飽,幹麼跟你做這個?」導致台灣落後美國十幾年。

該中心顧問、旅日投手陳偉殷也曾對邱文信說,在美國大聯盟時,球團也會提供他這類的戰術分析,初期幾年他順風順水,也沒去學習看這套分析。直到他的情資被其他隊伍蒐集後,防禦率每況愈下,他才發現原來別人都會分析他,這才了解這套分析的重要。

曾為國家代表隊當家投手、威廉波特世界杯少棒賽冠軍,現任成功大學副校長吳誠文說,小時候不能以棒球為終身志業,「這是我心裡一輩子的遺憾,」他學成歸國後,忘不了想要將科學與運動結合的初衷,才會在擔任清大副校長時,一手推動清大運動科技中心的成立。這些年來,他體悟最難的是,如何讓兩方有交流的誘因。

首先,他向科技背景的教授提出,全球每年運動休閒相關產業總產值達1兆5千億美元,「比半導體產業還要大,還是台灣GDP的兩倍,」教授眼見這是極富潛力的科技應用,就願意投入心力了解。對體育背景的教授,他則表示,運動科技這條路也可以開闢學生的資訊能力、第二專長,避免運動員受傷,或是退休之後沒有經濟支柱。

運動科技中心成立兩年多來,投入棒球、籃球、桌球等大數據分析建置。對選手來說,透過這套系統,可提早發現姿勢是否正確,避免受傷,了解對手技戰術特點,亦提高運動勝率,長期來說,更有助提升選手價值,這些情報分析也讓運動頻道更專業化,滿足龐大運動迷對於運動知識的渴望。

清大運動科技中心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在運動科技這條路上,儘管我們落後主要國家,仍可靠台灣的深厚科技實力追趕,只要參與者有心,一切都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