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王姊已逾70歲,但皮膚白皙,身材嬌小,頭髮整理的非常有型,臉上總是掛著靦腆的笑容,想必年輕時是位美麗氣質的姑娘。
王姊沒有其他親人在台灣,她唯一的弟弟定居國外,回國一趟山高路遠,幾乎不曾來養老院看她。
透過她與我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得知她從小到大一直跟母親同住。十分孝順的王姊更把照顧母親視為她唯一的責任,母女倆相依為命,度過了漫長時光,一直到年邁的母親走了。加上因為她一直小姑獨處,早就過了適婚年齡,轉眼間也邁入老年,對談戀愛、找個伴也無欲無求,於是就成了獨居的孤獨老人。
有一天,她在家中昏倒,幸好被鄰居及早發現,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
而後經里長通報,為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危險狀況,王姊才接受社會局的安置,搬到養老院居住。但長年習慣孤獨的她,依然不熱衷於社交,就這樣開始了她在養老院的另一個孤獨人生。
50歲就住進養生村是趨勢
曾任教於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的社會學者紀金山教授,據他的調查,台灣住宅自有率超過7成,雖然半數長者都有房,但子女無法負擔照顧重擔,讓原生家庭的照顧功能越來越薄弱,因此他挑戰台灣「在家養老最好」的傳統價值觀,並認為對獨居者來說,在家養老可能是最糟的選項。
紀金山教授在接受《銀天下》專訪時曾提到:「對於獨居的人來說,家的那份熟悉感,反而會讓人缺少刺激,更容易衰退。應該要走出家門,建立網路連結。」
而在養老院中,依據不同的興趣、嗜好所建立起「類家人」的網絡,讓那些原本孤獨在家的長輩,紛紛找到生活的樂趣。加上有完善的健康照護,不用頻頻打擾還需照顧小孩的子女,因而吸引不少新興退休族群開始積極尋找老人住宅,也帶動台灣養生村日益搶手的現象。
儘管市場需求大,但是願意投入市場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就連以照顧健康老人為主的長庚養生文化村,都是依靠企業家王永慶先生生前捐贈的34公頃土地及基金,每年賠4000萬才能經營下去,所以我們老了之後,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住進養老院安老。
已營運多年並打出口碑的長庚養生村、潤福養生村等,皆屬於典型的「安養機構」。長庚養生村的規定是年滿60歲、可自理生活的亞健康長者才能申請入住。而潤福養生村則沒有相關限制,甚至有50歲左右便前來入住的房客。
此外,還有不限年齡的板橋新光傑仕堡、由紀金山教授創立的台中好好園館、業者「幸福久久窩」設立的中山故事館、北車全齡館等,皆屬於青銀共居的「全齡友善宅」,開創了安養機構全新的營運模式,提供年長者一種新的住宅選擇。
不婚不生,讓孤獨世代逐漸形成
人生的劇本沒有人能偷看,誰都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否能順利遇到另一半、結婚生子。像王姊這樣的單身貴族,在台灣未來恐怕不在少數,甚至成為社會主流,主因與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社會結構變遷、少子化、性別平權意識抬頭等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相關連,而台灣長年低薪與逐年通膨問題,更是造成不婚不生的元兇。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2022年時,台灣目前20歲以上、44歲以下人口未婚人口, 雙雙突破50%, 國人總生育率更在前一年就已降到10年新低點的0.98%,不僅幾乎是全世界最低生育率。這個世代將會面臨孤獨終老的人生,未來全台灣更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是如此。
即便許多長輩就算結婚、有子女,子女無力或無意願與父母住在一起,因此形成「假性子女」的新概念,一旦等到配偶年邁離世後,變成高齡獨居;這種機率不但相當高,在我們協會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十分常見。
「孤獨」是個令人擔心害怕的問題,且長輩獨居在家,沒人照顧,一旦發生意外,不僅難以立即發現急救,而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失智症也難以儘早覺察、提前控制病情,更成為健保財政與社會整體的隱憂與負擔。
於是,各種老人福利機構也順應時代而生,許多長輩對於住進養老院,也從早年的抗拒,到如今逐漸熱門,甚至還要提早卡位。
孤獨世代的人,雖然不為家庭功能照顧,仍能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像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便是很好的服務單位,但仍需要更多長輩與年輕人都來瞭解以及積極參與運作,讓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真正發揮出社區關懷的功能,而不應該只是停留在里長每天發愁著找符合資格的長輩來吃飯、領便當。
如果把據點只當成核銷政府補助經費、放飯的場所,就真的太可惜了。
目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只有公益、慈善團體才能申辦營運,發展上的瓶頸,造成據點設置數量、容量皆無法滿足社會上的需求。我認為,也許政府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問題,放手讓市場機制自然發展,在地安老、在家老化的可能性也許就能跟著提升。
另外,我非常建議,未來即將成為孤獨世代的朋友們,提早接觸社會服務、增加社會參與。目前各地縣市政府都積極推廣長照服務的相關志工訓練(相關資訊可洽詢各地社會、衛生局處官網),完成培訓後,現在先由我們服務別人,未來也希望別人能服務我們。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熟齡生活齊步走》
《熟齡生活齊步走:大笑迎接人生下半場》
作者:王淑芳(嫚嬣)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13
作者簡介
王淑芳(嫚嬣)
1978年生。基隆人。
礦工的么女,前電視台財經新聞主播。在父親憂鬱久病自縊後,陪伴母親走過獨居自立、自主、自理老化的過程。發起三重愛笑俱樂部、創辦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並於三重在地經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召集年長者組成「愛笑寶貝志工團」,關懷足跡遍布新北市各地養老院、安養機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格運動保健師
■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創會理事長
■台灣愛笑瑜伽協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協會理事
■「幸福酸甘甜」廣播節目主持人
■2022年新北市好人好事代表
■中華民國廣播商業同業公會2020年「優良廣播節目主持人獎」
■中時電子報「健笑人生」專欄作者
■2023年世界愛笑日在新北活動主辦人
■2023年第一屆台灣大笑比賽主辦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