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進入倒數,經濟議題成各黨攻防焦點。綜觀不同陣營對台灣經濟的解讀,明明講得都是「台灣出口」數據,國民黨解讀「前景堪憂」、經濟部卻說「史上最好」,到底誰說得對?

比較基期不同,「出口衰退」變「史上前三高」

國民黨砲火猛攻台灣出口衰退,批「出口連12黑」源於政策失靈,也引用財政部數據表示,台灣出口「年衰退率」在南韓、中國、新加坡、香港、日本等亞洲主要經濟體中最慘,指民進黨無力解決兩岸及經貿問題。

經濟部則貼出數據反駁,2023年將是出口成績「史上第三高」,預估再次突破4000億美金,且出口最好的3年,就是最近3年。也同樣拿出比較數據指出,對比疫情前後的出口數據,台灣出口成長率並未落後亞洲各國。

雙方都拿出官方數據,但為了攻防選擇了「不同比較基期」,成了各說各話的景象。

所謂「出口連12黑」指的是「出口年增率連12個月負成長」。也就是將每個月與前一年的出口成績相比,所以前一年的成績相對低,就會使後一年年增率相對漂亮,反之,前期太漂亮,後面衰退的機率就大。

而今年情況屬於後者。廠商在疫情期間的大舉備貨、備料,讓台灣2022年的出口在各國衰退的情況下逆勢成長,創下4795.2 億美元新高,墊高的基期使得今年出口成績怎麼比都顯得遜色。

不過若拉長至5年來看絕對數字,就如經濟部所指,從2021年開始,台灣整體出口確實比2019年疫情前高出一大截。疫情期間催化出的需求紅利延續,即便今年就算和前一年相比跌得深,預估還是將突破4000億美元,比疫前出口平均還高出約500億美元。

台灣今年出口年增率連12黑部分源自疫情期間漂亮的出口成績墊高基期,不過若以出口數值來看整體仍較疫前好。(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短期為什麼衰退,長期又為什麼成長?

2021年的成長是受惠企業在疫情間對數位轉型的推進,加上5G通訊、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應用需求,晶圓代工產能滿載、電子零組件的出口屢創新高。

今年的衰退則是疫後需求回到正軌,卻還留下很多庫存待去化,再加上通膨、升息及俄烏戰爭僵持等影響,拉長商品存貨調整時間。當前期成績超乎預期高,後期又受牽制,就會造成今年上半年出口會創14年來最深跌幅。不過疫情間累積的紅利仍延續,疫情前後相比的成長率仍勝過美、日、韓等國。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主要出口國家可見明顯的供應鏈移轉。中國至今仍是台灣出口佔比最高的國家,不過隨著生產基地逐漸撤出,我國對中國出口2020年最高點佔比30%,如今剩22%。對美國、東協的出口佔比則都攀升至將近2成。

此外,在台灣對幾乎所有主要國家一片出口衰退下,惟對泰國和印度出口規模創新高,在電子零組件的強勁成長動能和供應鏈移轉下,分別逆勢上揚16%和12.4%。

事實上單從「出口表現」無法判斷政府帶台灣拚經濟的能力,出口也未必是越高越好,出口結構是否健康帶來順差、經濟成果是否反映更穩健的內需消費,更是新政府須面對的問題。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