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5年歷史的「巧連智月刊」宣布將停刊轉型,「科學人」發行人王榮文表示,出版人都必須去尋找跟讀者溝通的新方式;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趙政岷則說,紙本擁有主動閱讀及陪伴的優勢,不要輕言放棄。
近年包括「牛頓雜誌」、「幼獅文藝」等紙本雜誌停刊,以及「科學人」轉型復刊,都凸顯閱讀習慣朝數位及影音方向的不可逆,紙本雜誌及出版經營愈來愈不容易。
王榮文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科學人」雜誌中文版2022年7月宣布停刊,復刊後經過一年的實驗及努力,證明紙本雜誌辦得再好還是賠錢,真正的轉型還是要靠其他的數位科學知識吸收方式來吸引讀者及訂戶。
王榮文表示,不只科普雜誌、兒童繪本,包括一般成人閱讀的書籍,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出版人就必須跟著這個情況去尋找適當的跟小朋友及一般讀者溝通的方式。
趙政岷表示,出版從紙本、文字變成數位、影音的趨勢擋不了,但他認為不能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舊愛指的就是紙本書,因為它才是主動閱讀的東西,或讀者可以決定要翻不翻、做筆記思考一下,看影片的人則會被影片帶著走,或被限制時間,或不得不點。
趙政岷特別強調紙本的必要,尤其對小孩子來說更應該保留,因為它有手感、觸覺的部分,對大腦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有很大幫助,閱讀紙本書跟看影音或電子書,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太一樣。
趙政岷告訴中央社記者,紙本書較容易讓家長陪伴著小孩,陪伴這件事很重要,人們愈來愈少機會陪伴孩子成長,慢慢變成家長跟小孩一起孤獨,各自滑各自的手機、平板,其實對成長是很不利的。
中華民國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政鴻則表示,近年政府推「生生用平板」政策,更多童書出版社跟相關雜誌投入數位及影音領域,也成為出版轉型考慮的重點,未來閱讀器使用E ink更普及之後,在對孩童視力影響更小的情況下,對紙本書的市場影響會更大。
吳政鴻觀察,在這樣的趨勢下,大型出版集團可能以自身媒體雜誌及讀者資料庫的優勢,可以完成獨立銷售,其他出版社則必須依靠平台業者,向學校推廣及販售。
吳政鴻表示,若出版品本身平面呈現、沒有影音或影像,就很容易被電子書取代,但如果它是本身有可操作性或觸控性,可以互動,或是做拉頁、立體書,也許這樣的產品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或將客單價拉高。
責任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