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實質薪資16年沒漲,但台灣超高檔飯店卻一家家開,現在一晚1萬元的房間不算什麼,動輒2、3萬元以上的飯店比比皆是,且這些特殊消費不只金字塔頂端富人在追求,還有一大群收入普通的30、40歲客群也在搶訂。這種一邊過著頂尖富人的高消費生活一邊喊窮,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也是肖恩塔利(Shawn Tully)筆下的「亨利人」現象。

肖恩塔利2003年《財富》撰文首次提到亨利人(HENRY),是High Earners Not Rich Yet的縮寫,這種人大多是千禧世代,年收入在10萬至25萬美元,他們有三大特徵,分別是收入高於平均,但幾乎沒有儲蓄,甚至沒有物質財富。因此如果停止工作,他們就不會有錢。簡單來說就是收入很高,但從未富有,將來也很難富起來。

以前年薪200萬至300萬元可能會視為高薪族,自然會將過高薪人士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這個標準這幾年可能早就打破了,所謂的高收入,在現在物價飛漲時代早就不算高收入。

《紐約郵報》文章談到美國,年薪10萬美元算高薪,尤其是千禧世代,進入科技業起薪就拿到10萬美元,但這些人「經濟外部看起來光明,內部卻暗淡無光」,原因就是他們是屬於「負擔危機一代人」,現在10萬美元不再是過去的價值。

負擔危機一代人處在收入增長根本無法跟上生活成本指數增長的時代。在美國,從1974~2017年,按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年輕人收入僅增長29美元。同時房屋中位數價格上漲39%,人均國民醫療保健費用增加自增加9千美元,教育成本也增加一倍以上。

台灣的現象也相似。台灣實質薪資今年終於些微成長,終結停滯16年泥沼,多年下來民眾都有萬物齊漲的明顯感受,更別說用來計算實質薪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包含房價,對錢的感受真的愈來愈薄。但大部分人無視這點,以為自己薪水變多,自然就會花得更多,這在物價比薪水上漲更快的世界就像溫水煮青蛙。

Insider也說,當薪水增加時,就會習慣吃好的、住好的、時常出國旅行,從每月花3千到4千美元,十年過後突然發現一個月花1萬美元,但薪水成長幅度根本沒這麼快,這些人發現需要省錢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犧牲這種生活方式,頂多選擇在Forever 21買衣服。

這群人還有一個特點是通常居住在大城市,對奢侈的生活方式情有獨鍾,想像自己可與真正的有錢人過幾乎相同的生活方式,這也是為什麼街上200萬元以上的車滿街都是,沒事就去住好幾萬一晚的奢華旅館。但當加上學貸和必要生活開銷時,他們就會發現,口袋沒有多少錢可投資或儲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聽到,年薪200萬、300萬還還說自己很窮的原因。

很多美國年輕人發現,他們即使拿到6位數薪水,卻感覺越來越少,台灣30~40歲同樣有這種感受,明明年薪200萬、300萬元,怎麼感覺都沒存到錢。花錢沒有錯,錯在無視物價飛漲的速度。

這是個全球現象,實質收入正在讓人無法察覺的速度墜落,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調查指出,10萬美元在美國只能算中產階級。若這次疫情真的催生通貨膨脹怪獸出籠,物價飆漲將會讓中產階級墜落更快,只會讓很多還以為自己是高薪族群的人措手不及。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年薪 10 萬美元算多嗎?小心掉入「亨利人」陷阱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