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正進入前所未有的民粹對立局面,川普雖已下台,但其激起的仇恨意識,至今尚未消退,反而快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

英國脫歐,主因是不滿移民剝奪了英國人民的利益。同樣道理,川普成功塑造中國為損害美國利益的罪魁禍首,號召中低階層傳統產業白人加入抗爭,最終導致國會暴動事件。在台灣,藍綠矛盾加深,萊豬事件擴大,議員罷免不斷,而政府也收緊對媒體和出版品的管制。

我們必須看懂全世界的趨勢和風向,拜登雖然才剛上台,但他正在努力扭轉許多川普時期遺留下來的政策。上週他宣布禁止使用「武漢肺炎」和「中國肺炎」等名詞,改用Covid-19代替,目的不是為了討好中國,而是為了改善和亞裔族群的關係。

另外,上週紐西蘭和中國剛簽署「紐中投資協定」升級版,大幅增進貿易與投資交流。紐西蘭和澳洲一樣,都是RCEP成員,也是川普「五眼聯盟」核心國。但紐西蘭展現外交智慧與政治柔軟度,並未隨澳洲採取激烈行動,結果反而受惠。

第三個事件是上週華為宣布,將投資2億歐元在法國建造5G設備廠,這個廠原先設在英國,但英國宣布禁用華為,導致華為改投資法國。這個事件代表歐盟正對華為放鬆封鎖,德國新資安法不針對華為等特定廠商限制,使華為有望進入德國市場。德國上週向台灣求援車用晶片,說明全球經貿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台灣在全球變局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彭博最近專文「世界依賴台灣半導體已到危險程度」,反映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嚴重。上週立法院國民黨團提出「晶片換疫苗」決議,獲朝野一致支持通過。

這顯現台灣疫苗短缺的窘境。台灣雖然防疫作戰成功,但遲遲未見疫苗蹤影。反觀以色列雖小,但拿到許多疫苗,目前接種率已達82%。這說明沒台灣需融入世界,而且不能只依賴美國,這次德國向台灣求援,給台灣一個加強和歐洲做朋友的機會,非常正面,但危機是什麼?和美國一樣,就是貧富差距拉大,加深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除了半導體之外,另一影響台灣重要因素是電動車。Tesla和Apple Car供應鏈都有可能和台灣合作。下週美台政府將舉行視訊會議,討論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台灣正在快速「美國化」,台灣「中國化」好還是「美國化」好?答案是都不好。

科技業太強排擠了其他產業生存空間,另外台商資金回流、外資投資也促使台幣大幅升值。台灣傳產不像科技大廠,很難承受匯率衝擊,而台灣又被RCEP排除在外,對傳產而言是雙重打擊。

未來台灣,很可能走上美國的道路,不只是藍綠之爭,而是科技與非科技之爭、大與小之爭、強與弱之爭、貧與富之爭、「所有者」(have)和「一無所有者」(have not)之爭。關鍵不在於護國神山,也不是護國群山,而是生態系,整個產業結構必呈現多元樣貌,互相支援,才能共存共榮。

在全世界,台灣也應扮演類似角色,創造「被需要」的永續價值。當全球依賴台灣半導體已到危險程度時,世界會逐漸去台灣化,培養出其他替代方案。

責任編輯:梁喆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