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是我大學時期的後輩,現任職於一間家族經營的企業,擔任教育培訓和業務督導的管理幹部。他們公司是台灣頗有名氣的本土傳產,早已累積悠久的品牌歷史,和家喻戶曉的名聲。

當政府即將再次推出振興券,德希的公司也開始籌劃相關活動辦法。由於去年的三倍券確實在業績上帶來極大提升,因此公司高層格外重視這波的五倍券活動。

按去年的經驗,今年的活動辦法制訂時,出現以下幾項正反意見:

優點:因為搭配放大加碼優惠(3千元變6千元),各門市的三倍券活動推廣相當容易,消費者接受度也高。

缺點

  • 造成顧客只期待促銷活動的心理。業績在活動過後將回到小月,有的縣市門市甚至出現斷崖式落差。
  • 活動倒數階段為了衝業績,即使客人沒有三倍券,門市人員也只能想辦法幫忙換券,失去原本意義。

三倍券的實施效益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出報告,截至110年3月31日,數位三倍券滿額回饋約176.4萬人,滿額累計消費達102.08億元,平均每人消費金額約5785元。如果以每位民眾消費5785元,領用人數2332萬人推算,估計至少達1000億元以上之經濟效益。

國發會亦表示,去年政府三倍券已發揮帶動消費的「點火效用」,據內部評估,三倍券讓去年經濟成長率提升0.12~0.53個百分點。

(來源:經濟部)

不論是經濟回溫,抑或民間消費提升,觀察去年下半年的零售、餐飲、稅收及就業統計,都可以發現三倍券總體效益顯著。這也難怪,店家、公司無不對著五倍券磨刀霍霍,摩拳擦掌積極部署。

加碼活動,是一把雙面刃

「公司的策略,長久以來都是堅守價格不可以擅自改變,也要求所有門市的商品價格統一,嚴禁門市銷售人員為求達成業績,私自打折扣給客人。」德希又接著說:「但是去年的三倍券加碼活動,其實就等同是變相的降價,雖然年底業績亮眼,可是緊接而來的2月,依照往年的經驗,農曆新年都是大月,今年2月卻反而業績冷清,這顯然並不是一件好事。」

的確,維持價格穩定,讓客戶和同仁都能認知公司不做價格數字遊戲,除了避免大小月的業績落差懸殊,更重要的是:保護公司商譽

不管是三倍券還是五倍券,只要有放大優惠活動,就等於價格降價,不論它放大多少倍,就是等同顧客需要掏出來的成本變低,但卻能得到相同的商品與服務,那麼此前已經下單的顧客,難免會有成了冤大頭的感覺。

「只要讓顧客產生自己是冤大頭的這種念頭,就是對公司商譽的最大傷害。」我繼續說道:「若抱持這樣的想法,你還會想要降價嗎?只為了這一檔活動比較好做,卻造成以後沒活動客人就不來買,這明顯得不償失,你應該不想要永遠都在辦活動、搞促銷吧?」

德希再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以我是服務人員的角度,我會喜歡三倍券的放大優惠,因為這相當於直接的現金回饋,可以立即帶來訂單跟業績,而且我不用去想到以後會面臨的狀況,反正有公司當後盾,自然會有人想辦法解決。」

他講一講,停頓了一會,苦笑著說:「其實很多老闆心中都是業績至上,面對這一波快錢、熱錢,誰不想抓緊機會、趁勢大賺一波呢?」

變相降價?先回歸品牌

大小月是不少公司行號都會面臨的問題。不同月份的業績表現,會分佈不均且有明顯差異,甚至近幾年來,各大百貨公司颳起了周年慶旋風,那一個檔期的營業額,根本相當於整年份的業績。

然而,德希的公司非常不適用於這種暴起暴落的情況。他們在每個縣市都有幾個直營據點,對於每個據點的經營,除了前期的長時間評估,地方扎根、品牌形象累積、門市人員培育、提供客戶親臨現場體驗的服務⋯⋯皆投入高昂成本。因此,業績起落太大而不穩定的據點,就會列入汰除,另尋更適宜的地點開店。

想來也是極為合理。如果只是單純把衝高營收做為優先目標,那把商品通通放上網賣就好啦!純做電商,不只可以撙節大量的人事、水電及店租成本,還可以不停舉辦各類促銷優惠活動。不過很顯然的,這對德希公司的品牌毫無助益。

可是有很多3C量販店在各縣市也有不少據點,也常以各種大小節日做為名目,舉辦各種優惠活動,難道就沒有上述的問題嗎?這還是要回歸到品牌的定位。

德希的公司是製造商,通路為總公司在各縣市的直營門市,販售的是高價單品。客人買回家,一用就是好幾年。如果客人對商品或服務不滿意,負評就是直接打在這家公司上;而3C量販店是通路商,算是代理經銷,販賣的是科技產品,許多商品本身生命週期不會太長,取代性、替換率較高。客人若買到不滿意的東西,頂多下次避開這個牌子不買,不至於對這家3C量販店有太多苛責。

不降價的折衷方案

我還是認為德希的公司必須要有五倍券活動。適逢其時,政府推出的五倍券有其美意,能共襄盛舉當然是好事,於是我向德希提出建議:從贈品下手。

比如使用五倍券,就能夠以優惠價換到好的贈品。注意!是「真的好」的東西,不是清庫存,也不是馬克杯、手提袋或便條紙這種像是紀念品的東西。除非這個贈品的質感高到超過一定等級,否則,只要是不實用的物品,都會讓顧客覺得沒有誠意。

五倍券既然等同現金,就應該要買到值得買的東西,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紀念品。消費者特意拿五倍券出來使用,結果換到的卻是一個爛東西,如果你是消費者,你不會爆氣嗎?

再轉換到門市人員的角度。相比之下,贈品無法像變相降價一樣迅速帶來業績,在對顧客的推銷上,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解釋和說服,這的確會讓第一線人員產生不小的抗拒心理。

比起直接降價,贈品相對欠缺吸引力,但既然已經提出上面的分析,便可以往這個方向再去琢磨,提出更周全的優化對策。因為贈品是一個加值的彈性,反正客人可以選擇要或者不要。商品本身的價格有堅守住,才是最重要的。

看長不看短:品牌的永續之道

德希說他在教育員工時,都會特別一再強調:「面對客人殺價,價格不能變動。」依主管或管理階層的考量,維持價格穩定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價格高低浮動,有誰想買得比別人貴?買貴的人只要一旦得知原來有人買到的比他便宜,這對公司的商譽將造成嚴重的妨害。

看長不看短,絕對是品牌的經營之道。這道理大家也都明白,但執行面確實沒那麼容易。誰都想賺快錢,有錢賺為何不賺?眼前能賺,為什麼要白白錯過?

然而德希的公司已經是幾十年歷史的老公司,說真的,早已不欠那些蠅頭小利的業績,而是應該往永續經營的路線前進。像這種根基深厚的公司,只要能保護好毛利、鞏固護城河,大可不必去看眼前這種短視近利的誘惑,品質跟信譽才是品牌經營的永續之道。

最不應該的是,有的經營者只想拚眼前的現金流,不惜把商品降價,而讓消費者錯以為:原來只要這麼點錢,就能買到這項商品與服務、原來這東西根本不用這麼貴、原來這商品不值得這個價錢⋯⋯凡此種種,都有可能為公司在經營上帶來重大災難。

最後,回到消費者角度,大家可以想想:面對琳瑯滿目的優惠,五倍券是不是也能變成檢視企業的一面照妖鏡呢?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