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疫情,儘管主計總處、央行仍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5%以上,但學者專家提醒,台灣CPI連二月逾2%、進口物價指數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漲幅、物價更有近7成上漲,顯示通貨膨脹山雨欲來。

主計總處4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雖然台灣內需受到疫情影響,但因為出口、投資動能不墜,仍大幅上修2021年經濟成長率至5.46%,較2月預測值增加0.82個百分點;中央銀行17日也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5.08%,央行總裁楊金龍直言,今年經濟成長力道還是非常穩健。

政府對經濟前景抱持樂觀態度,但有兩項數據暗藏隱憂,觀察主計總處發布的2021年CPI年增率預測值達1.72%、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則達4.56%,分別創下9年以及1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另一方面,最新公布的5月物價概況也有3項警訊,除了5月CPI連二月上漲且創下逾8年最大增幅;進口物價指數也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增幅;而5月CPI共368個查價項目群,有近7成上漲。

「台灣目前是有通膨的趨勢」,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坦言,近期原油、穀物、金屬行情全面狂飆,這波物價漲勢與2007、2008年的通膨有點像,當時是因美國聯準會連續降息,熱錢追漲讓原物料價格狂奔,這次則因疫情爆發,聯準會祭出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熱錢氾濫。

周雨田進一步指出,原物料價格飆高除了熱錢因素,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疫情慢慢可控,國際需求穩步回升,導致這次通膨不只有成本拉動、同時也有需求面支撐。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補充,大宗原物料不只價格上漲,也伴隨缺貨問題,像是各國鬧晶片荒,影響範圍相當廣泛,先前華碩、宏碁都喊出調漲價格,是相當罕見的情況,「央行、主計總處等對通膨預測還是太保守」。

「美國通膨後座力不可小覷」,吳大任直言,美國不僅是全球重要經濟體,也是最大消費國,當美國物價上升,也會產生國際流動效果,促使台灣發生輸入型通膨。

主計總處官員日前也在記者會上坦言,WPI通常會領先CPI兩季,由於原物料價格上漲會增添國內廠商成本壓力,確實可能進一步傳導至CPI,「如果國際原物料繼續上漲,大概下半年,或許會有一些影響」。

從另個角度看,去年以來房價持續上漲,儘管政府祭出一波波打炒房措施,價格鬆動情況有限,吳大任認為,營造成本上升、缺工以及工資上漲,都是房價下不來的原因之一,「打房效果不彰有成本面因素」。

數位學者憂心相關經濟數據已經傳達出通貨膨脹的警訊,但也有金融學者認為,台灣疫情升溫,內需受到嚴重衝擊,物價再漲並不容易,「6月CPI會非常極端,國外來的會漲、國內的會跌」。

學者直言,眼前最急迫的仍是將疫情控制住,先把中小企業、內需救起來,維持基層生計,等到疫情獲得初步控制,再根據疫苗施打、經濟復甦情況且戰且走,「先把葉克膜裝上,身體轉好再看要採取什麼措施,轉到普通病房」。

通膨衝擊金融市場?專家:下半年資金環境續寬鬆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利率決策會議決議利率按兵不動,符合市場預期,但更引人注意的是大幅提高通膨預期且暗示提前升息;投資人關注是否意味寬鬆行情提早退場,專家認為,今年下半年都還是維持寬鬆環境。

今年以來,隨著國際疫情逐步受控、經濟復甦,通膨的議題漸漸受到重視,而美國近期公布的通膨數據高於預期,更引發市場緊張情緒。

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5%,創2008年8月以來最高年增率,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後的核心CPI則上漲3.8%,創1992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

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說明,市場聚焦通膨數據,主因是擔心通膨率驟升將影響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決策,甚至提早升息,進而衝擊金融市場;另一方面,通膨若導致民生物價普遍上漲,將衝擊消費者購買力。

不過陳昱嘉表示,上述兩個議題他都不是很擔心,聯準會先前就提到若要做緊縮措施,會與市場保持良好溝通,這次會後也重申通膨壓力是「暫時的」,會容許通膨率暫時超過2%。

陳昱嘉進一步分析,Fed最新公布的點陣圖暗示2023年可能會升息至少2次,這意味明年底之前不會有升息措施,現階段資金環境還是寬鬆,且企業獲利持續成長,原本受疫情衝擊的產業也慢慢回來,基本面良好的情況下,「風險性資產還是有表現機會」。

至於通膨將導致物價上漲,影響消費者購買力,陳昱嘉認為,現在還看不到有此跡象,而且國際疫情逐步受控,經濟正走向復甦,就業回溫、薪資成長,這些都是正面訊號,「即使有通膨,應該是比較良性的通膨,不會去負面解讀」。

今年下半年大環境仍維持寬鬆,外界也關注台股展望,法人報告指出,Fed預期最快2023年升息的訊息衝擊,加上台股逼近前高壓力區,估計台股指數震盪幅度加劇,未來將進入高檔震盪格局。

金融圈人士則分析,台股大方向仍跟著國際走,最近市場有些擔心升息等因素,短期可能上下波動,但在資金環境持續寬鬆的情況下,具有長線題材的科技類股、成長股還是有潛力,如果短期指數出現較大震盪,或許也是可以挑選好標的布局的機會。

責任編輯:張方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