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是一般民眾對於總體經濟環境變動最直接有感的事,特別在2020年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後,許多國家央行印鈔救市,貨幣寬鬆幾乎已成大部分國家常態。在這段期間,台灣也是,不但股價漲,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是否會帶動通貨膨脹,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

一般人可能認為,物價上漲就代表通貨膨脹,反之就稱為通貨緊縮,但其實這些名詞在經濟學上有明確定義,儘管概念上有相似或相關之處,卻不能直接劃上等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必須有以下3個限定條件。

1. 範圍廣

如果只是因為某樣東西漲價或降價,造成物價的短暫波動,這不能稱為通貨膨脹。

例如在颱風季,因為蔬菜供應量減少,有一陣子的菜價會明顯上漲;或是像2020上半年油價大跌,因此相對使得2021年初的油價「看起來」漲幅很大,但其他商品的價格漲幅並不明顯。由於不是所有東西都漲價,範圍不夠廣,還不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

2. 時間長

菜價常在颱風過境之後上漲約2個星期,等到蔬菜長出來又能如常供應時,價格就跌回正常範圍;有時候風調雨順,蔬菜、水果產量較多,供需一時失調,也會造成價格短暫下跌。

這種短期的價格漲跌只是市場供需調整,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一般而言,足夠長的時間意味著1季或2季以上,物價漲勢或跌勢看起來不可能回頭了,才符合這個條件。

3. 幅度大

在美國,通常物價漲跌超過2%,政府會開始留意,這樣的幅度才符合通貨膨脹定義。如果只有0.5%或1%的漲跌,都被視為物價的正常波動,並不符合通貨膨脹的標準。

除了上述3項條件外,還必須了解「物價」究竟指的是哪些物品的價格?通貨膨脹並不是單純使用一般消費者物價去判斷,而是以「核心物價」做為基準,也就是剔除最容易受到季節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類別(例如能源和食物價格)之後,其他一般家庭購買的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走勢。央行以此做為計算通貨膨脹的物價指標,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政治等不穩定因素影響。

對於經濟成長來說,通貨緊縮幾乎有百害而無一利,各國央行把它當毒蛇猛獸;反觀通貨膨脹則是另一種循環,只要不是惡性通貨膨脹,有時通膨反而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方式。

書籍簡介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景氣預測權威帶你輕鬆看懂總經趨勢, 從貿易戰、科技戰、疫後商機、經營挑戰到金融投資一次掌握

作者: 孫明德, 溫怡玲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1/12/01

作者介紹

孫明德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三三青年會財經顧問。

長期分析全球及台灣景氣變化,並協助台灣重要產業公會/法人組織訓練財經相關人才。同時擔任金融、鋼鐵、石化及租賃等多家台灣標竿企業及公協會經濟諮詢顧問。另多年從事調查研究,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找尋商機、開拓國際市場、進行轉型升級,並據此出版《中堅實力》系列書籍共四本。

溫怡玲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副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曾任職電視、雜誌與網路多家媒體,分別擔任副總編輯、副總監、後製主管、企劃主管及記者等多項職務。

現積極投入推動台灣產業AI化工作,並經營科技相關知識社群,始終相信:以文字實踐心中理想,用好報導為希望撒種。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