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苔珊這個名字對釣友並不陌生。一趟日本之旅,為她開啟磯釣視野,從此旅居日本,和眾多磯釣高手在海上拚搏較量,並博得「磯釣女王」封號;2020年因疫情返台,持續關注釣魚產業。在一次新北市草嶺漁港親子釣魚活動中,認識海委會海保署長黃向文,因理念接近,進而參與海保署計畫、擔任顧問,隔年接下「友善釣魚親善大使」,以自己豐富的經歷,推動安全座釣、清淨海洋以及資源永續的精神。

如今卸下代言工作,她打算全台釣點跑一遍,了解每個釣點有哪些魚種,並誓言持續關注台灣釣魚休閒產業,倡導座釣品質提升、貫徹友善釣魚精神,希望將台灣介紹給國際釣友,讓這座四周環海的島嶼,成為國際釣客朝聖之地。

大自然之前不分性別,「磯釣」體能訓練不能少

許多人以為她只會磯釣,其實她嘗試過所有的釣法,發現磯釣永遠學不完,才停留在磯釣;且直到現在都還在學,全台每各釣點都想挑戰,領受不同環境帶來的驚奇。

磯釣顧名思義,就是在海面上凸出的石頭「磯」上釣魚。「台灣全島的海岸各具特色,海的顏色也不同;秋季中期到隔天春天初期適合磯釣。」她細細分析心中的台灣磯釣藍圖:最佳場域是基隆和澎湖,過去北方四島也是磯釣場;台中港北堤3月鋒面進來,就會帶魚進來。

一站上磯石,大自然不會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為了足夠的肌耐力,她平時勤練體力,騎飛輪、游泳,各項體能訓練不停止。

「釣魚是很耗體力的工作,尤其磯釣常須背負十幾公斤的裝備站在礁岩上,而且一站往往就是8小時。」她說,日本混合賽需於無人幫助下獨力完成賽事,曾經天氣冷到-2℃仍然出賽,也曾熱到39℃,仍然重裝死守礁岩;雖天氣越冷釣到大魚的機會越大,也常一條魚都釣不到「摃龜」。

海上拚搏沒在怕 ,釣魚基因寫入東北角海岸記憶

旅居日本7年,華苔珊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賽事,陸續在日本建立釣魚旅遊產業,並拓展到中國,代言品牌。但真正讓她喜歡上釣魚的,則是她生長的台灣。

老家在三芝海邊,她常在海邊的磯石跳上跳下抓螃蟹;家人都愛釣魚,每當大哥到海邊釣魚時,就跟著一旁,哥哥會為她們綁一條鈎和線,讓他們在旁邊跟著釣;對海、磯石的的印象,早已深植基因中。直到25歲,還跟著船釣,半夜從澳底出船,用電動捲深海釣。

10年前當她結束婚姻時,赫然發現單身一人的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此時,久違的日本成為出遊優選,只是沒想到這一去,就因愛上釣魚而流連往返於台日之間。最後一次與姊姊同行,姊姊鼓勵她,既然這麼喜歡日本,就住下來吧!行李不夠就買、錢不夠就匯給她。2014年,她獨自一人留日本,開展釣魚人生。

她在這裡認識一群愛釣魚的台灣、中國人,跟著他們從頭學釣魚。她形容,日本是座夢幻磯釣場、全亞洲最先進的磯釣國家,漁具產業也很完善,並幸運地跟著幾位老師學釣魚。前3年,每年有260多天在海上,從右手持竿改為左手,讓力量更為集中。

釣魚高手更要宣導安全座釣,膽量知識缺一不可

代言「友善釣魚」,首要就是釣魚安全宣導。海保署成立後,在幾個示範點放置救生衣,強調安全座釣,華苔珊相當肯定。她觀察台灣每個月幾乎都有人因釣魚不慎落海死亡而見報,而且都是釣魚高手,頻率高於日本。這些案件大多與穿戴救生衣有關,因此,每當受邀演講,她一上台就是請釣友安全著裝,尤其扣帶一定確實扣好。

她感慨地說,會站在磯岩上都是很勇敢的人,偏偏太相信運氣,例如氣象預報颱風迫在眉睫,釣友仍想碰運氣,認為不會來或仗勢自己會游泳等。「很多資深釣友太相信經驗法則,認為我來很多次都沒事啊。」但意外往往一瞬間發生,讓人反應不過來。

安全裝備與相關知識的建構、資料的收集,目的都在預防這類的意外。「只要聽到有颱風,就不要往海邊走。」她說,無論是釣魚、觀浪還是撿貝殼,隨時來的長浪,推出來的波濤洶湧,是無法想像的。她也建議釣友,每到一個地方,要先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潮汐表、浪況、潮差都要掌握。

「颱風來無魚啦,賣去啦!」海保署雖會以此勸退釣友,而且比強調危險更有用。這讓華苔珊感受到,台灣釣友在乎的還是釣到魚這件事,而非不管有沒有魚,我就是來這裡走走、逛逛,放鬆心情,享受海洋帶來的生態系服務功能。

擁抱「無痕海洋」:垃圾帶走、清潔礁岩自己來

友善釣魚第二個原則是乾淨,也就是無論到哪裡釣魚,怎麼來就怎麼去,不屬於這片海的東西都要帶走。包括魚鉤、魚線,甚或小小的菸蒂,都不可任意棄置、隨手帶走;這就像倡議無痕山林,愛護這片海就要「無痕海洋」。

釣魚完除了帶走垃圾之外,也會弄髒礁岩。她在課堂介紹裝備時,特別強調準備取水桶的重要,就是取水洗乾淨釣座,為海洋及下一個使用者留下潔淨空間。「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做,釣座就能維持乾淨。」

也因為賦予釣魚人極大的期待與榮譽感,她對於縣市政府釣魚收費是請人清洗礁石、釣座,感到心痛。「我是釣魚人,釣魚人的基本素質就是離開釣座時,同時把釣魚位置洗乾淨才下來。」付500元找人來洗礁石,她認為是本末倒置。

釣魚之先,從養護海洋開始

另外,要能長長久久釣魚,就得具備資源永續的概念。例如釣到小魚、肚子鼓鼓的抱卵魚、保育魚種就放回去,超過20公分的魚才帶走,而且適量、夠吃就好;外來魚種則不要放回去。她指出,日本有幾個地方,例如琵琶湖,鼓勵釣到外來種魚不要放回去,才不會肆虐河川。

更積極的作法則是經營海洋牧場、養護海洋資源。她十分讚許日本海洋公園將釣魚公園、海洋牧場一併考慮,並從養護海洋資源開始,包括相關資料的收集,地理結構、海岸地形、一年四季洄游的魚種;了解這些魚種的生活週期、生態系食物鏈,才知道該種水草或養小魚,甚至投放人工魚礁,讓魚有地方住。

海洋牧場的經營從無到有約10年時間,一旦完成,就能提供源源不絕的海洋資源。她認為台灣環島都可釣魚,低度利用的漁港也可開放,並於幾處海岸經營海洋牧場、釣魚公園。這將深化休閒漁業的內涵,不但利用海洋資源,也兼顧養護,使魚類資源得以源源不絕。

*本文獲「環境資訊中心」授權轉載,原文:為友善釣魚代言 磯釣女王華苔珊身體力行:從安全和養護海洋開始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