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給你一些明確的正面構想,讓你可以在人生中,駕馭正向自我期望的力量,包括身體、心理、情緒、精神各方面。

1.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

你的身體是你擁有最佳的回饋機制之一,每當事情感覺或看來不對勁,身體就會給你反胃、不自在、緊張、盜汗等感覺。直覺通常很準確,不妨把身體視為一種信號。

情緒低落的時候,請停止焦躁,展開行動吧!當你的身體開始感到憂鬱,你或許需要一些外界刺激來幫你掙脫問題,你需要振奮、歡快的音樂,你需要去外面看看大自然、需要看看孩子嬉戲。你的身體是絕佳的回饋裝置,會告訴你為什麼現在會有這種感覺,以及有多需要更多靈感。

2.活在當下

人生永遠都會有兩個壞日子:昨天和明天。一個壞日子是「活在負面的過去」,但其實對於那天,你現在什麼也不能做了。另一個可能對你糟糕透頂的日子是明天,因為明天還沒有來到,你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但你控制不了明天,你只能掌控此時此刻,你只對這一刻有掌控權。

真正的贏家活在當下,但不是為當下而活,他們並非尋覓一時的掌聲或片刻的好感覺,他們活在當下是因為這是他們活著的時刻,也是他們可以掌控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最成功的人是全神貫注於手邊之事,而非一直計畫或一直反省的人。

3.拒絕憤怒和報復

要伸張正義,成功是唯一積極的途徑,因為世上沒有報復這種東西、沒有扯平這種事情。哪怕你只投入片刻的情緒在扯平上,希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就會浪費人生所有的精力。

不論你經歷過什麼,不論別人可能對你做過什麼、占過你多少便宜,最好的做法就是向前邁進,獲得成就。這說不定會讓他們停下來想想自己曾經對你做過什麼壞事,因為你前進了、成功了,就算他們有意阻撓,你仍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按照你自己的方式獲得成功,是唯一正當的報復。

別懷抱負面情緒,因為那是情緒和精力最糟的使用方式。報復、發怒、懷恨、尋仇,是最糟的生活之道,對於那些老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以此為人生目的的人,我替他們可憐。

4.學習不評斷事情對錯

你不是法官也不是陪審團,你有你的見解、價值信仰、經驗,但不能從絕對真理的角度評斷他人。你有你的真理版本、一些優秀的信念,也有一些沒那麼正確的信念,所以請不要評斷他人,留點空間給他們。

你不必相信其他人相信的,不必改變你的信仰、不必為了被接納而加入反對陣營,你只要留點空間知道:別人相信的事情跟你不一樣。多點包容,就讓他們不一樣,且為他們的不同和多元經驗感到高興。別猜疑或排斥,交個在你同溫層外的朋友,也交一些和你政治信仰不同的朋友。

我有好幾位朋友與我恰好站在光譜兩端,他們會反覆對我宣揚理念,因為他們以為找到一個只要苦口婆心就會改變信念的人。我會仔細聆聽,然後說:「你們絕對有權利這樣感受、這樣相信,我碰巧有不一樣的看法,而我知道你們都很感激這個事實:我有照我自己的方式思考的自由。」

我不必用負面的方式跟這些人辯論,我不必生氣,只要為別人的想法留點空間。如果他們是好榜樣,他們以行動證明他們的人生值得效法,那我或許會一點一滴的改變信仰,變得更像他們。

5.樂觀與務實攜手並進

悲觀不會創造解決之道,那只著眼於事情為什麼辦不成。要是沙克(Jonas Salk)對小兒麻痺疫苗抱持悲觀而非樂觀,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要是他想:「我們不可能發展疫苗來克服小兒麻痺。」會發生什麼事?他以前常告訴我:「丹尼斯,一直找不出解決方案的確令人洩氣,但反過來說,我也劃掉了很多行不通的做法,我不必再試那些做法,可以繼續去試新的方法。」

失敗只是一種學習經驗,樂觀就是務實,因為對於我們看似要面對的個問題,對策就在我們心裡。我們必須緊抓住這種務實,相信不管現在情況有多糟,答案就在某個地方,如果我們不相信這件事,就活不了那麼久了。

6.抗拒浪費時間讀/看別人悲劇的細節

我喜歡喜劇的收場,這就是我最喜歡《真善美》還有《阿甘正傳》的原因,我喜歡結局美好的電影,我不喜歡走出電影院時因為看了可怕的情節而對身為人類感到無奈。

很多朋友曾經這樣批評我:「你沒看《沉默的羔羊》?沒看《神鬼戰士》嗎?這些不都充斥暴力?」「我會在裡面尋找一絲光明、一線希望,」我說,「某種程度是有,但只是沒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進行。」

我們為什麼會對人性最壞的一面如此神魂顛倒?因為我們就像飛蛾,會受火焰吸引,我們看到事故會停下來,伸長脖子,在路上找屍首,希望看到又不希望看到。我們慶幸那些厄運不是降臨在自己身上。

我們崇拜名人,然後喜歡看到名人身敗名裂、離婚、遇到壞事,我們會說:「嘿,我們好愛他們,原來他們沒比我們好多少,他們也是人。」

如果只有觀看讓我們不舒服的東西才能產生動力、點燃激情,如果唯有震驚才能刺激我們,那就太不幸了。一不小心,那會成為我們的現實,因為我們很難脫離每天看到和注意到的事物。

7.在車上多聽鼓舞心情的音樂,或具教育性、啟發性的有聲教材

你的車子是一所行動大學,當然我不會建議你在車上冥想,也不會鼓勵任何可能導致「道路催眠狀態」的事。

我擅長一心多用,我運動的時候會聽歡快的音樂或具教育性的素材;做家事、洗衣、洗車、散步時,可以戴耳機聽能啟發我、指導我、讓我更好的東西。這樣「一石二鳥」是度過人生的好方法,你不但有運動到,也能把這段時間當作正常運行而非停工期運用;我也會在機場和飛機上聽節目,只要我是在做不需要仔細思考的事,我就會聽點東西。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音樂、飲食及愛情並列為史上最能驅使我們的動力。搖滾樂讓我們想要歡呼、跳舞、跳上跳下;安靜的音樂讓我們想放鬆、冥想、慢下來和學習。你在柔美、緩慢的音樂中能學習得最好,而歡快的音樂會振奮心情。

8.熱切看待你的期望

有人會想:「丹尼斯,你一派天真。」我不是,我是海軍航空母艦的飛行員,我有好幾次千鈞一髮,也失去過好多位朋友,他們都是在從母艦彈射出去時喪命。我經歷過人生的高低潮,但我仍對我的期望充滿熱情。

我不會喝得醉醺醺來讓心情亢奮,不必抽菸來讓感覺舒坦,我可能偶爾會在身體真的疼痛不堪時吃止痛藥,但我熱切看待我的期望。

有朋友說:「噢,我們知道你在服藥,所以你是服用腦內啡,對吧?你從哪裡弄到的?」

「那是從你的思想,是你聽音樂和跑步的時候獲得的,是你分泌多巴胺和腦內啡時獲得的。我是有服藥沒錯,但我是自己在我的腦袋裡製造腦內啡,不必服用。」

正向的期望只有一個副作用:愉快,負面期望的負面副作用可就多了。請務必對你的想法懷抱熱情,不要因為看到、聽到、想到或感覺到什麼就心灰意冷。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創勝心態:喚醒內在動能,激發無限潛能的勝念思考

書籍簡介

《創勝心態:喚醒內在動能,激發無限潛能的勝念思考》

作者:丹尼斯·魏特利(Denis Waitley)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01/29

作者簡介

丹尼斯·魏特利(Denis Waitley)

致勝心理學之父

1933年出生於美國加州,畢業於美國海軍官校,語意學碩士及行為學博士。他是全美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也是心理諮商與管理的專家、國際知名的激勵名人、享譽全球的人類潛能開發當代權威。

他曾擔任過總統職業教育委員會委員、國家自尊委員會創辦董事、沙克基金會主席、國際高等教育組織主席、美國奧委會運動醫學委員會心理組主席、國家青年領袖委員會顧問。此外,因為對美國青少年的卓越貢獻而獲頒「國家青年火焰獎」,也被業務暨行銷主管協會評選為「年度最佳講師」,並入主「國際講師名人堂」。

1970年代,魏特利博士領先全球,開始錄製了一系列《致勝心理學》的相關錄影帶及錄音帶,發行之後創下了銷售突破200萬的空前佳績。他致力提倡追求樂趣的工作價值觀,在全球各地都備受好評,廣為全世界許多大公司總裁、政府官員、教育家、運動員,以及不同年齡的學生所採用,從《財星》500強的企業高階主管、NASA太空人、奧運冠軍到政治領袖,無數的名人菁英都深受他的影響,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

另著有《致勝心理學》、《樂在工作》、《成功之本》、《成功契機》、《強者之最》等暢銷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