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創意競擇是一種只這麼做、不這麼說的概念,我們在蘋果確實常把「在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交會點運作」掛在嘴邊。蘋果大學(Apple University)裡甚至還有一門課程談這個主題:這是一場半天的討論課程,內容探討科技與人文藝術的融合、為什麼在科技與人文的交會點很難運作,以及堅守這個原則的重要性,因為這正是蘋果開發卓越產品的核心理念。

在科技與人文交會點運作

我們不僅在公司裡自由討論這個「交會」概念,怪的是,這種討論不止限於蘋果總部內。賈伯斯在產品發表會上宣布第一代iPad時,也親自跟大家分享他對這個主題的看法:

蘋果之所以有能力開發出像iPad這樣的產品,是因為我們一直努力站在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交會點,希望能兼顧這兩個領域的菁華,不僅開發出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也把產品設計得直覺好用又有趣,以便真正適合消費者;消費者不必屈就產品,而是產品來迎合消費者。

在科技和人文藝術的交會點運作——這個概念可追溯到蘋果早期歷史。賈伯斯以這點來解釋1984年推出的第一代麥金塔電腦為什麼使用比例字體,而不是當時一般電腦使用電傳打字機那樣的等寬字體。從那時起,「在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交會點運作」,變成蘋果渴望在產品中挹注的特質總和。

在iPhone這種產品上,可以看到很多交會點,但有些交會點不盡相同。

賈伯斯在Macworld大會上第一次正式發布iPhone時,那是我的鍵盤與世界交會的時刻。賈伯斯在iPhone簡報中第一次向蘋果外界演示鍵盤的那一刻,害怕與恐懼取代了我原本心中洋溢的自豪感與希望。接著,他向觀眾介紹時,說我的鍵盤「不同凡響」,而且他順利輸入一則簡訊。呼!我當場大鬆一口氣。

另外,iPhone也和懷疑者交會了。Macworld大會結束不久,就有人對iPhone提出質疑。這些質疑的說法中,也許後來最出名的是微軟執行長史蒂夫.鮑默(Steve Ballmer)的嘲諷。他得知iPhone後的第一反應是:「5百美元?全額補貼?綁約?我覺得那是全世界最貴的手機,對商務人士毫無吸引力,因為它沒有鍵盤,很難當作一個收發電郵的好裝置。」

時間已經證明鮑默的說法錯得離譜。iPhone和我們為了開發它所下的工夫也有交會,這又把我帶回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像iPhone這樣的產品,會獲得那麼好的回響?這主要可分三部分來談。

產品開發的七要素

第一部分是善用演示的創意競擇流程。把這個創意流程加到「在交會點運作」的概念上,我可以進一步說明我們開發產品時,如何製造許多變化。

我們有一個想法時,會立刻用演算法與捷思拼湊出初步的版本。接著,我們匯集其他的輔助資源(例如程式碼、圖形等)來製作演示。做完演示並與彼此分享一些意見回饋後,我們做出可以改進產品的決定──很多時候,這往往是指調整一些捷思,或修改演算法與捷思結合的方式。

無論是什麼,我們所做的具體修改促成了下一次演示。這個流程一再重複,這種反覆進行的流程使我們的專案走上一條不斷累積正面改變的漫長道路,這是我們從想法出發,最後為產品開發出軟體的歷程。

第二部分,當時我第一次提到蘋果開發產品的七個要素,我把那七大要素再列一遍:

一,靈感:這是指放膽思考,想像各種可能。例如伊姆蘭想到,流暢的指尖軌跡是消費者透過觸碰跟iPhone互動的關鍵。

二,合作:這是指與他人同心協力,想辦法結合互補的優點。例如,達林和特雷幫我解決了WebKit文字處理軟體中的插入點問題。

三,技藝:這是指運用技能創造優質成果,不斷精益求精。例如,Safari團隊利用網頁載入測試(PLT),使瀏覽器運作速度越來越快。我們靠這個測試告訴我們軟體的狀況,並運用那些資訊來精進程式碼。

四,勤奮:這是指下必要的苦功,絕不巧取捷徑或敷衍了事。例如,我們埋首完成修復交叉引用的枯燥工作,成功建置Safari,終於看到黑色方碑出現。

五,果斷:這是指做棘手的選擇,拒絕延遲或拖延。例如,賈伯斯要我當場為iPad選一種鍵盤設計,而不是在iPad中提供我和巴斯開發的兩種不同設計。

六,品味:這是指培養靈巧的判斷力,找到那個令人愉悅又完善的平衡點。例如,我們最終決定在iPhone上提供QWERTY鍵盤。

七,同理心:這是指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開發出適合他人生活及符合他人需求的東西。例如,赫茲寫了一個遊戲程式,以找出最適合點擊的圖示尺寸,讓大家可以輕易點擊iPhone螢幕,同時滿足手指靈巧度不同的人。

我舉的一些例子看起來微不足道,似乎無足輕重。赫茲製作點擊圖示的遊戲時,他抱持多少同理心?葛瑞宣稱我應該改回傳統QWERTY鍵盤的一鍵一字設計時,他有多果斷?

但這些質疑都沒有抓到重點:我們時時刻刻都努力培養品味、協作、勤奮、精進技藝,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每件事情都很重要,沒有什麼細節是無關痛癢的。

結合小規模致力投入的人才

這也帶出了我的答案的第三部分,除了創意競擇及7個必備要素以外,我們還需要一個交會點才能開發出卓越的產品:人才與致力投入的結合。

創意競擇與7個必備要素是最重要的產品開發要件,但蘋果還是需要一群致力投入的人,為這些概念挹注活力,把它們轉化為企業文化。

我們營造的文化與我們創造的產品是密不可分的。根據我的經驗,這種企業文化的養成在團隊規模小的時候效果最好,因為這時人際互動很自然豐富,而不是偶爾互動一下又很快結束。

所以,以下是我對蘋果模式的看法,是我們為Safari、Web-Kit、iPhone、iPad等產品開發軟體的秘訣,也是我們能夠開發出卓越產品的原因:

一小群人以7個必備元素為基礎,透過持續不斷的創意競擇,塑造出一種工作文化。

進一步闡述如下:

一小群充滿想像力、創意、好奇心的人,以靈感、合作、勤奮、技藝、果斷、品味、同理心為基礎,塑造出一種工作文化。他們透過反覆演示與意見回饋,不斷調整及精進捷思與演算法,堅持不懈的克服疑慮與挫折,在每一步中挑選最有前景的進展,以期開發出最卓越的產品。

作者:肯.科辛達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年1月26日

肯.科辛達 簡介
擔任蘋果軟體工程師與設計師15年,耶魯大學畢業後,他曾修理摩托車、在日本教英語;後來他自學電腦程式設計,並於網路狂潮年代先後在幾家新創企業內任職,於2001年加入蘋果公司的軟體團隊,參與Safari瀏覽器、iPhone、iPad、Apple Watch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