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墨瑞‧史瓦茲是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社會學教授,及麻州劍橋市溫室聯合心理診所(Greenhouse)的心理治療師,也是著名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角原型。

1988年12月29日發表於《波士頓環球報》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種嚴重的年齡歧視羞辱形式:


〈你被開除了!〉

艾佛.弗里曼(Iver Freeman)在公司忠心服務了超過25年後,被要求辭職。這是一名60歲男士經歷年齡歧視,最終失業的故事。

60歲的艾佛.弗里曼任職於麻州東朗梅多(East Longmeadow)的Reed-Prentice機械公司,是一名年薪7萬5000美金的高階主管。他結婚38年,3個孩子都已經成年。1980年10月27日星期一,這間他從杜魯門總統任期便開始服務的公司,將他解雇了。

弗里曼事前沒有接收到任何預警。他的左手腕仍戴著公司在他服務滿25年時送的紀念錶,上面還刻了字。

他一直以為自己會在這間公司工作到退休,就差5年而已。屆時,他的同事會幫他舉辦歡送會,他會收到卡片和禮物,然後帶著多年奮鬥獲得的退休金,有餘裕的退休。

但,弗里曼收到的卻是一份公司內部郵件送來的信件,裝在信封裡,放在他桌上。「備有證明文件⋯⋯強制執行⋯⋯你的辭職即刻生效⋯⋯表現與態度⋯⋯在中午之前清除你的個人物品。」

弗里曼試著繼續讀這封信,但上面的字變模糊了。他聽到自己壓抑著聲音告訴正在哭泣的祕書,把他的所有會議取消,永久取消⋯⋯。

被解雇這件事讓弗里曼痛苦不堪,他因此失眠、花大把時間在電視機前,體重增加了,血壓也急遽攀升。

6個月後,他的遣散費花完了。弗里曼沒有拿到養老金、紅利或任何其他福利。失業救濟機構的人告訴他,沒有適合他的工作,他的年紀太大,資歷也過高。

弗里曼不得不將家裡的公寓掛牌出售,搬到位於鱈魚角(Cape Cod)哈維奇鎮(Harwich)的度假小屋。

艾佛.弗里曼向麻省的反歧視委員會提出了申訴。

大家要他別麻煩了。老闆普特南(Putnam)一家都是知名人物,老闆的父親羅傑.普特南(Roger Putnam)甚至當過春田市(Springfield)的市長,還有一所職業高中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然而,委員會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時,弗里曼向位於春田市的美國地方法院提出年齡歧視的聯邦訴訟。

上訴法院最後判決公司應付給他65萬3700美元的賠償金。

不過最重要的是,法院確認了68歲的弗里曼不情願、但慢慢勉強接受的一項事實。他貢獻這麼多年的公司解雇他沒有其他原因,套句法官的話,就只是因為他「年紀大了」。

老年歧視是別人看待或對待我們時,彷彿我們不是人似的。就算我們人在一旁,也把我們當空氣。

我們不見得總能意識到,老年歧視是不是傷了我們的自尊,給我們帶來絕望感,導致退縮或心情煩躁。基於這樣的原因,察覺老年歧視,進而在心思、意念中加以抵制,可以幫助我們過得堅強快樂一些,甚至重燃信心和動力。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年歧視的受害者,花一點時間回想。你是否曾被冷漠對待、忽視或被視為不重要的存在?他們是不是看輕你的經驗,當成老人家的謬見?你是否曾經因為「年紀太大」,被拒絕進入某個場所或參加某項活動? 

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

人們用各種術語歧視年長者,儘管這些刻板印象令人反感,但我們得勇敢面對,思考哪些謬誤和偏見帶有老年歧視和年齡定型,會有所幫助。學會辨識這些帶有年齡歧視的態度和語言,就更容易加以斷絕。

人們說我們愛自誇、話多、無聊、愛猜疑、太苛求、笨拙、煩人、愛抱怨、喜歡說教、令人厭煩、固執、古板、落伍、過於自我中心、脾氣暴躁、頑固、不知變通、笨拙、嘮叨、消極,還嫉妒年輕的人。

人們認為我們過度專注於自己,特別是我們的過去,說我們害怕未來,認為前景黯淡無光;刻板印象的老人性格孤僻、不事生產、無所事事、脫離現實、不合群、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

透過刻板印象的濾鏡看,我們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如今步履蹣跚的我們不值得尊重或傾聽。我們沒效率、沒能力,無法對任何人或任何事起任何作用。此時此刻的我們無須太認真對待,因為我們正快速老去。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歧視老人,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會受到這種對待。例如個性好、有才華、地位高、有權勢、有財富的老年人,都可能免於這種污名化。但年齡歧視和年齡定型實在太普遍了,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多少都因為這些態度而受苦。

當他人與媒體不斷為我們製造陳腐、糊塗和依賴的形象。使得這些形象如此普遍、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至於我們自己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接受了。

最終,這些期望植入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進而按照對自己的期望或預測行事。老年歧視確實有它形成的現實因素與基礎——我們的身體確實不如過去強壯敏捷。只不過這個現實是片面、不完整的,而且絕大部分是嚴重的偏見或誤解。例如,我們完全可以學習新事物並記住它們,並且以相當快的速度持續學習。

識破「變老就無用」謊言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了這個事實。


〈年老的大腦:身體會衰退,但是大腦具有韌性〉

老化的過程中,身體的衰壞無法避免:視力模糊、肌肉鬆弛、皮膚下垂。然而,以為心智也會隨著衰退這個普遍看法,恐怕是錯誤的觀念。

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大腦未必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失去功能或推理能力。我們最新的瞭解是,許多、甚至大多數老年人的思維能力之所以下降,其實是疾病造成的,跟年齡無關。

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研究主任札文.哈查圖里安(Zaven Khachaturian)博士表示:「關於老化與大腦的大部分觀念都是基於傳聞,而非事實。在沒有疾病的前提下,仔細去研究老化並進行觀察,就沒有理由認為我們的認知和智能活動會隨著老化而衰退和喪失。」

紐約康乃爾醫學中心(New York Hospital–Cornell Medical Center)的弗雷德.普拉姆(Fred Plum)醫生表示:「很明顯,有一部分老人躲過了老化的影響,他們的大腦運作起來就跟年輕人一樣。」

由於我們的文化對老年人的貶低非常普遍,所以我們以為這樣的態度是正常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世界上有許多社會不會把老年人送進養老院,也不會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生活的額外負擔。相反的,老年人會因為他們的知識、智慧、有過的貢獻,以及將來還要繼續做出的貢獻,成為極可貴的族群。

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人仍具有成長、學習和發展的潛力,並指出老年人持續擁有生產力和創造力,並對他人和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研究。

我們沒辦法在一夕之間改變社會給予老年人的待遇,但我們可以朝正確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先改變自己對老年人的歧視與限制,讓我們的晚年過得充實而豐富。

我們如何擺脫自己對老年歧視的態度呢?我們可以拿自己和同儕的成就,與外界對我們的期望進行比較,好消除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我們可以專注在我們能做出重大貢獻的領域,盡力而為,為自己除去「生命在我們這個年紀便結束了」的想法;還可以按著自己想要的方式打造生活。也可以用不同的態度和期待來面對老化,讓晚年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且具有可塑性,無論在什麼年紀,生命的擁有者都有能力將它塑造得美麗、有用、有愛、具創造力和體驗強度、充滿覺知且有人性。我們的生命、健康、自尊、自我價值和機會,跟任何人一樣重要,我們需要擁有這些,才能在生活中持續獲得滿足。」

老年人仍可以貢獻豐富的技能、知識、智慧和觀點。比起大部分的人,我們更能辨別重要的價值觀,抱持高尚的道德準則,明白人的境況,知曉如何面對失敗與慶祝成功,以善解人意、負責任的方式與人相處,並觸碰到更深處、更真實的自我。

讓我們為自己的年齡感到驕傲且自在,把它視為自己特有的稟性和生命的延續及成就。將自己視為被精心挑選出來的團體,具備60年的知識、關懷與智慧是進入這個團體的基本條件。

 

能夠活到老年是一件幸運的事(想想另一種可能性)。晚年是重啟想像的時刻,我們需要拋棄舊有的幻想,迎接新的寓意,並期許自己隨時能覺知到這些寓意。

一些可以秉持的想法:

  • 為自己做最壞的打算。如果沒有發生的話,就心存感恩。
  • 為自己做最好的打算。如果沒有發生的話,想想為什麼。
  • 晚年是最美好的時刻,因為它是壓軸。
  • 每個人都擁有發揮潛力、成為自己應該成為的人的權利。
  • 晚年可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也可以是最糟糕的時刻,端看我們怎麼度過。

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的世界會有越來越封閉的傾向。把保持開放視為挑戰,拓展自己的境界、思想、同情心與同理心,並尋求新的體驗,以敞開的心胸迎接新的希望和新奇的事物。所謂晚年,就是每天都該為大小事開心慶祝,該哀傷的時刻就哀傷。

藉著跟自己的老年歧視達成和解,我們可以學習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甚至愛上正在老去的自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值得珍視的人。並不是即使老了,還有價值,而是正因為老了,所以有價值。無論老年歧視或年齡定型以何種形態出現,一旦我們用這種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也更有能力提出異議。

讓老年歧視見鬼去吧!讓我們翻轉他人的預期,讓他們見識我們可以帶著真正的毅力,光榮的老去。不趁現在這麼做,更待何時?

書籍簡介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作者: 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z)
譯者: 張瓊懿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01

作者簡介
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

在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連續5年位居《紐約時報》非小說暢銷排行榜榜首後,成為國際知名人物。在那之前,他是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受人敬愛的社會學教授,以及麻州劍橋市溫室(Greenhouse)聯合心理診所寶貴的心理治療師。墨瑞的寫作內容觸及各種主題。

他一生致力於幫助人們瞭解與社會、他人,還有自己的關係。他的第一本著作(與阿弗雷德‧史坦頓〔Alfred Stanton〕合著)《精神病院》(The Mental Hospital)發表於1954年,讓他成為社會學領域的超級巨星,也為他贏得了正教授的職位,這是他在大學的第一份工作。墨瑞致力於社會正義並珍視每一個人。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