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幾乎每週新聞都充斥失業率上升、企業刪減支出,或是各地家庭倚賴政治補助過活等消息。許多國家都公佈了類似的統計發現:疫情消弭了過去提升全民健康醫療和降低貧富差距的正面發展。反之,有資源取得醫療照顧的人將被凸顯,貧富差距將擴大。

這些研究最後,都指向一個現象:愈來愈多慈善家、非營利組織和基金會在各地出現,試著從教育、貧窮,到基本的食物和醫療解決全球問題。但在某個時間點,我們總會遇到一樣的問題:若全球慈善事業數量真的有所增加,有錢且慷慨的人越來越多,那為什麼,全球不平等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呢?

邏輯上,如果越來越多有錢人捐出財富,來試著解決不同問題,那許多問題應該早被解決,或至少有往正確方向邁進。但近來的研究卻指向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研究顯示,當個人要捐款時,捐款選擇會傾向個人或家族經驗。這並不令人意外。一般人很自然會捐款給周圍的人,解決自己熟悉且認為最需關注和資源的問題。但從一個社會宏觀的角度,侷限於個人經驗的決策卻可能是個嚴重問題。我們的思考規模,和全球不平等、氣候變遷、開發中和有錢國家之間增加的差距相比,實在太小。

比如說,成功人士A快退休時,想要捐出大部分的個人財富。假設他不是出身富貴,而是靠自身努力白手起家。他可能很辛苦,但進了好學校,最終開始在大型跨國企業工作。隨著他的事業越來越成功,他的家人自然會擁有更多資源和機會,同時逐漸形成一個類似背景的交友圈。

當A位處職涯高點,他的人脈多半是背景和資歷類似的人,他們在各種議題上都有類似興趣。A和他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可能都會參與非營利組織和社企活動,像是改進教育品質、資助醫院或博物館。這完全可以想像,也都是很值得幫助的議題,完全沒有錯。但研究卻發現,這些根基於人性和個人背景所做選擇,許多方面來說,會間接導致、疏忽掉更嚴峻的議題——某些花費同樣的金額,卻可以造成更大影響的事情。

在紐約,事業有成的人們自然會捐款給紐約博物館。同樣的資金若拿去處理更險峻的議題,像是缺乏乾淨水源和食物的非洲地區,或能影響成千上萬人。但因為多數人從來沒有機會造訪非洲,或是他的交友圈很少觸及類似議題,要把時間和資源投注在從所未見、從所未聞的議題或人身上,也就非常困難。

因此,即便很多人在捐款、做善事時,是以真誠且慷慨的動機思考,最終卻難以達成期望成果。這有時候會造成一種循環:少數有能力成為慈善家的成功人士,僅能根據自身經驗去解決某些問題。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就可能導致已相對富有、與有錢人相關的組織擁有資源愈來愈多。明明投入了善款想解決問題,卻無意識地重複同樣問題:缺乏資源的教育、醫療、文化機構,仍舊亟待資源挹注。

最後的建議是,不管多難,我們一定要強迫自己超越一般思考方式,用更寬廣的觀點思考。遇到慈善議題時,千萬謹記:即便我們的動機純粹、真誠且慷慨,還是要用更高一層的邏輯去思考,認真考慮我們的捐贈和影響,是否能在更嚴峻的議題上,帶來更好的結果。

就像重要商務決策一樣,重要的慈善決策,也應要仔細分析和策略性規劃才能達成最好的成效。許多時候,需求最急迫、最能從我們的幫助中獲得助益的,或許不是跟我們同校學習、同鄉成長,或去同一家醫院的人,而是我們從未見過的人。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