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坎維西爾實驗室中做過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顯示出「心理預期」可能會對大腦的許多區域產生影響。

這個實驗一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我們先讓受試者觀看一張難以辨認的圖片(圖片1),接著在第二階段中,我們讓受試者觀看這張圖的真正樣貌(圖片2),最後的第三階段中,我們讓受試者再看一次最開始的那張圖片(圖片1)。這三個階段,我們都同時記錄下了受試者的大腦反應。

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在於,受試者在第一階段都看不懂圖片中的物體,但是當受試者在第二階段看懂了圖片的真相後,原本他們在第一階段中看不懂的圖,就可以輕而以舉地在第三階段中被看懂。

我們想要知道的是,當受試者在看第三階段的圖時,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雖然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圖完全一樣,但兩者之間的一個巨大差異,就是受試者心中對於該圖片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這樣的心理預期變化,是否會改變大腦對於該圖片的反應呢?

我們的腦造影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看第三階段的圖片時,大腦中有些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得和在看第二階段圖片的神經活動很接近。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心理預期可能可以改變特定腦區的神經活動(例如初始視覺皮質),並因此影響我們的行為與認知。

圖片1


圖片2

認出這隻鬥牛犬了嗎?圖片2正是圖片1高對比度圖像的原始照片。

心理預期帶來的大腦變化

二○一四年,我們也在一位病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效應。這一位病人因為出血性的視神經病變,導致視野局部的視力喪失。有趣的是,在喪失視力後,如果這位病人聽到突如其來的聲響,有時會在原本看不見的視野中出現閃光幻覺。

我們透過腦造影的研究發現,當病人見到閃光幻覺時,初始視覺皮質一樣會有明顯的反應,我們推測這是因為當突然的聲響出現時,人們通常都會「預期」該聲響是來自某種物理事件,而當這樣的大腦預期訊號傳送至病人的視覺皮質時,由於他的視覺皮質在缺乏視覺刺激下而變得比較敏銳,所以就引發了異常神經活動並導致閃光錯覺。

上述這些由心理預期所導致的行為與認知變化,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英國知名暢銷科普作家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將在這本新書《心念的力量》中,透過紮實且豐富的科學實驗結果,告訴你各種有趣又實用的預期效果。對心理學科普及認知科學實用有興趣的讀者們,千萬不可錯過!

(本文作者為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

作者:大衛·羅布森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7/28

作者簡介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

  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劍橋數學系畢,曾任《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特約編輯,BBC未來網(BBC Future)資深記者,現為自由專欄作家。他的研究報導多與心理學、腦神經學、行為學、醫學領域有關,文章常刊載於《衛報》(The Guardia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觀察家報》,以及《Nature》等報章雜誌。他曾於2021年報導新冠肺炎而獲得多個科學報導獎項,包括英國科學作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英國醫學記者協會(the UK Medical Journalists’Association),文章也常創下百萬點閱率。他的第一本書《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The Intelligence Trap)已發行15種語言的翻譯版本。

譯者簡介

何玉方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專研文體風格學,現居英國從事教學研究,兼職翻譯,譯著有《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男孩A》、《動物農莊求生計》、《人性公式大接管》、《不管你願不願意,現在已是AIQ比IQ、EQ更重要的時代》、《懂顧客心思的話術最好賣》、《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等書。

責任編輯:張育騰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