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MBTI授證師解說評量結果時,都會說「XXXX是最符合你的類型(Best fit type)」,或「你是XXXX傾向(Preference)」,而不會說「你是XXXX型」,因為MBTI的4個向度都是光譜,沒有人絕對百分之百是哪一種類型。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分數比較偏向某一邊,你仍然擁有另一邊的特質;而就算是同一類型的人,也不會完全一樣。

雖然我能理解,每個MBTI授證師都可能有自己對於這個工具的詮釋,但我看到有人用這個工具來協助他人選擇主修科系、找工作,或是做人事調度,我不太贊同這種運用。我分享MBTI並非要你給自己貼標籤,認定「我是這個型,所以我這部分很強,我得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才互補,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反之,我希望你能去除標籤。

對我來說,MBTI是個自我探索的工具,它讓我理解,為什麼我會有一些自己都無法解釋的行為與狀況;它也讓我了解,原來世界上的人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而每種思考邏輯各有適合的地方跟盲點。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些思考方式,差別只在於是否擅長使用。

如果我們多學習不同類型的思考方式,漸漸就能根據不同狀況,使用最適合的心智功能。此外,我不需要知道別人的類型才能跟他溝通,我只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我不一定是對的,我可以多傾聽、多了解再下定論」,這樣就好了。

另外,請一定要理解,當MBTI說你「比較擅長」某個心智功能時,指的是你跟自己比較,而不是你跟別人比較。例如,相對於情感溝通,你可能更擅長邏輯分析,但這並不代表你的邏輯分析一定很強,你還是需要靠後天的開發與練習來增進這項能力。所以,請千萬不要看到網路上說最符合你的類型適合做老闆,就覺得自己是老闆命。

透過MBTI,你可以看到自己最擅長的思維、做事方式、最需要加強,以及不願意面對的那一面,還有你在壓力下可能遇到的狀況;它也可以讓你知道所屬群體的團體性格、每個人給愛跟接受愛的方式等。

請記得,我們每個人在不同人的面前會有不同表現,不同類型的人搭配起來,或是在不同情境脈絡之下,行為表現也會不一樣。

所以我再次強調,MBTI是個了解人性的入門工具,但是等你都懂了,我希望你忘了這些分類,做最舒服的自己;也讓別人卸下盔甲,用他最舒服的一面跟你相處。就算別人因為過往經驗堅決不卸下盔甲,你也比較不會被惹怒或受傷。如果大家都能這麼做,也許多元共融可以不再只是個口號了。

以下3點,是在使用MBTI 前,請你務必記得的。

1.你的存在是世界的禮物

在我Youtube頻道中,最多人留言跟我辯論的問題,大概就是這個了:「我這麼廢,怎麼可能是世界的禮物?」但請想想,世界這麼大,兩個人能相遇、在一起,還可以懷孕生下你,這個機率有多高?如果你數學好,可以算一下。所以,光是你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

你的身體架構無比複雜,卻不需要用任何意識就可以讓身體自己呼吸;你的生命力如此強韌,所以我相信你是這個世界的禮物。

既然你是禮物,那麼請想一下你帶給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

這個世界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不需要所有人都很實際,不然我們的生活會缺乏變化,也不會有創新;我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否則團體裡的每個人都想要扛責任做決定,卻沒有人願意服從和執行,這個團體也無法運作。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所用的道理。

不要讓別人否定你特質的價值。這個世界需要你,如果你還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舞台。所以在自評時,請拋下你已經吸收的社會價值觀,坦承面對自己。唯有找到自己,你才能發揮潛能,進入心流狀態、貢獻所長,也才能真的認可自己的價值!

2.你不是非黑即白

你做正式評量時,每個向度的分數只代表你有這樣的「傾向」,而不是說你就是這樣的人。

MBTI的好處是概念易懂,但這也是大家容易誤解的地方。就拿「外向與內向」的光譜來說好了,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有些人有時很喜歡跟人互動,有時又想獨處,你怎麼能斷定他們是外向或內向的?」

第一,MBTI對外向、內向的定義跟大家想的有些不同;第二,我們的傾向會有程度的差異,就像在光譜上,不是非黑即白。當然,如果透過MBTI官方的Step II 評量,你可以更詳細看到自己每種特質的傾向,但是我們往往不需要看得這麼細,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了。

第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功能,只是我們傾向用哪幾種而已。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套頭毛衣穿法,有的人先穿袖子、有的人先套過頭,但是我們隨時都可以因為衣服的設計不同而改變穿法。

所以你要想像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分別代表16種人格類型。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那個房間,但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裡。

最後,除了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外,一定還有其他類型跟你有相似的地方,例如INFP的某些部分會跟ENFP雷同,有些部分則跟ISFP或INFJ相似。所以,如果你覺得每個類型都跟自己有點像,那很正常,因為你跟每個人都會有些共通點啊!

3.接受自己並非可以為所欲為

「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的界限其實非常難說清楚,這也是我最常碰到的問題。我幫助一些組織處理因為潛意識偏見而出現的攻擊時,攻擊者很常跟我說:「我就是這種人,我難道不能做自己?」好像覺得自己就是這樣,其他人應該接受。

我們用一個想像的情境來說明好了:我的小孩是青少年,如果我在他們朋友面前大談我有多愛BTS,並開始跳BTS的舞,雖然我不尷尬,覺得這是自我接納,但這樣的行為肯定會造成我小孩很大的困擾,也許還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社交。當然,我可以繼續在他們面前「做自己」,但我的小孩恐怕以後再也不願意帶朋友來跟我見面了。

所以「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是你自己要拿捏的。

在前面的假想情境中,我可以接受我有追星的那一面,一點都不需要為這件事感到羞愧,但是我也不需要不管別人的想法,每一分、每一秒都展現所有面向給大家看。所以,也許我不需要跟小孩的朋友談這個話題,但是如果在我沒有影響其他人的狀況下,他們告訴我:「你這個年紀還追星,真丟臉,你再這樣下去,我們就不跟你說話。」那就是他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將我鎖住,不讓我做自己。

在「做自己」跟「為所欲為」之間,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界限。

書籍簡介


《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雪力獻給16型人們,找到最舒服的自己》

作者: 雪力(夏瑄澧)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3/03/31

作者簡介
雪力(夏瑄澧)

YT: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

出生於台灣,13歲時移民澳洲,從小經歷了東西文化的衝擊;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當地就業超過10年後返台定居。

讀組織心理學碩士時,深受課程衝擊,發現人生一再碰到類似的困境,原因在於自己也是問題的共創者,而MBTI正是課程中的一大自我探索工具。 後續透過對MBTI的深入探索,開始學著讓自己變得更完整,而不是更完美,也因此活得舒服許多。

「有了這樣的體悟,我常常想,當初如果有人這樣點我一下就好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近年致力於運用MBTI和心理學幫助更多的人。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