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知道需要劃界線了?

一開始,你會產生一種焦躁不安的感受或想法:我快受不了了;我太失敗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樣太超過了;我永遠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我就是不夠好。然後,你會心生疑問:我該在這裡劃清界線嗎?但你怎麼知道對方是真心想幫助你(或是真心想要分享你令他們擔憂的行為表現),還是這段關係根本就失調或不健康?

世上沒有個簡單的公式能判斷出,對方的回饋是認真請求我們改變,還是暗示關係中更深層的問題。給予者也許無惡意,沒有想要控制你的意思,甚至可能深深關心你,也可能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或是自己本身有些問題──但這都不能改變回饋對你造成的影響,以及你的自我認同遭受侵蝕的事實。

以下一系列問題能幫你釐清自己的想法,思考特定情境或關係中,是否需要劃下界線。

對方是不是除了攻擊你的行為之外,還攻擊你的人格?

對方不是說:「你那樣做,讓我很不開心。」也不是說:「我有個想法,說不定對你有幫助。」而是說:「你有很多問題……」「所以說,你永遠辦不成大事。」總之,無論有沒有明講,對方要是表達:現在的你不吸引人、沒野心、不夠好,或是不值得被愛、被尊重、被關懷。這就是攻擊你的人格。 

對方的回饋是不是咄咄逼人?

上司想幫助你更自然地和公司高層交談,卻讓你愈來愈焦慮,並且愈來愈自我防衛。你和他討論過這件事,並告訴他這麼做對你沒幫助,但上司沒有改變指導方法,反而變本加厲。

沒幫助的回饋毫無用處,而咄咄逼人又沒幫助的回饋,可能會造成破壞性的傷害。你已經請對方停止、暫停、別說、住口、走開,但指導回饋與建議仍源源不絕地襲來。

你改變之後,是不是總會出現新的要求?

有些給予者總是在尋找更多有待加強的事情,他們想修理的東西也許是屋子,也許是車子,也可能是你。但更可怕的是,對方的目的可能不是讓你改變,而是「要求你改變」這件事。他們是主導者,你只是從屬,對方透過這些明確的角色設定,掌控秩序。

對方的控制欲,有可能是受到自己的恐懼所驅使:好比伴侶讓你覺得,你沒有努力爭取他的愛,就在這段關係裡得不到任何好處。又好比上司若不是對你吝於表現尊重,你可能會發覺他不怎麼值得你的尊重。或者,對方需要掌握主導權,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扮演其他角色。無論如何,對方的回饋總令你時時覺得自己不夠好。

回饋給予者會不會用你們的關係威脅你?

對方可能採取的說法如下:你當然可以決定要不要接受我的回饋,但不接受的話,就表示你不愛我、不尊重我。他們會將小事連結到大事,並用這種伎倆多次掌控小議題;採用這種策略時,對方會假裝給你自由選擇的權利,實際上卻剝奪了你的自主權。

婆婆暗示:「如果不選我推薦的花店,妳就是毀了我們的婆媳關係。」這聽起來很荒謬──因為實際上就很荒謬,但我們也該意識到,對方用這種方式威脅,不一定是想控制人。有時他們以關係為要脅,是想要吸引我們的關注,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方式能表達自己不安、焦慮或受傷的心情。但你可以在不接受情感勒索的情況下,同情給予者的需求。

對方是在警告還是威脅?

警告和威脅差在哪裡呢?警告是誠懇地解釋可能發生的合理後果(「如果你太慢來吃晚餐,義大利麵就會冷掉」),而威脅是意圖製造令人心生恐懼的後果(「如果你太晚來吃晚餐,我就把義大利麵丟到你身上」)。

以下幾句是警告:
「你不改進人力管理技能,就保不住現在的職位。」
「你如果不在報告中揭露這件事,我必須依規定告知委員會。」
「你下次再醉醺醺地回家,我就要搬出去住。」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頭的變數並不在於後果有多嚴重,而是後果是否合理。在某些情況下,對方會發出最終的警告,也就是最後通牒。面對這種情況,彼此都高興不起來,但對方是提供關於實際後果的資訊,幫助你做選擇。

威脅的思維邏輯同樣是「如果……那就……」,但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動機:威脅者是想讓你產生恐懼或依賴他們,降低你的自尊或自信,進而控制或操縱你。為了達成這些目的,對方會特意設計後果:

「如果你不照我說的做,就讓你從此在這一行混不下去。」
「如果我離開你,就再也不會有人愛你了。」

別人給你警告,是讓你知道自己可能會遇到麻煩;別人對你發出威脅,是確保你會被麻煩壓垮。

每次都應該是你改變嗎?

乍看之下,你們關係很不錯……但你注意到令人擔憂的模式。每當發生衝突,有必須解決的問題,該為事情負責的人總是你:每次都是你道歉,每次都是你加班,每次都是你吸收超出預算的開銷。如果每次都是你改變、退讓、妥協,那你們的角色可能已經僵化了。無論是工作、愛情或友情,要是想維持關係,就必須進行協調,從單方面的指責與回饋,轉變為雙方都負責、彼此都願意看清系統的關係。

你的看法與感受是這段關係的一部分嗎?

這可能是最簡單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不管其他方面如何,要先問的是,給予者有沒有傾聽你的說法,努力理解你的看法、明白你的感受?而他們在了解後,是不是在乎?他願不願意遷就你,改變分享回饋、請求與建議的方式,盡量不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對方有沒有尊重你的自主權,讓你自行決定是否拒絕他的建議?如果你的觀點和感受被排除在這段關係之外,那你們的關係就有問題了。

書籍簡介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

作者: 道格拉斯.史東, 席拉.西恩
原文作者: Douglas Stone, Sheila Heen
譯者: 朱崇旻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1/01

作者簡介

哈佛法學院溝通專家/道格拉斯.史東(Douglas Stone)、席拉.西恩(Sheila Heen)

  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是三合管理顧問集團(Triad Consulting Group)共同創辦人,服務的客戶包括白宮、花旗集團、豐田汽車、嬌生公司、時代華納公司、聯合利華、波士頓地區性侵害危機中心等機構。他們曾合著紐約時報暢銷書《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史東長期在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談判學,曾任該校「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副主任。西恩過去二十五年來,也在哈佛法學院談判專案中心鑽研談判理論與操作,尤其針對高情緒張力、緊張關係這個領域。此外,她也擔任聯邦儲備銀行、新加坡最高法院的諮詢專家,最著名的談判案例為調解當代神學家對於「神是否為真」的紛雜意見。

  史東現居劍橋,西恩則和丈夫與三個孩子住在劍橋北方一間農舍。

責任編輯:梁喆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