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屆傳善獎8家得獎機構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黎明教養院、漸凍人協會、台灣失智症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與晨曦會,獲得陳永泰公益信託連續3年、每家每年400萬的經費挹注,致力於提供更優化、更創新、更全面的服務質量,以及提升組織效能、募款能力及社會影響力,要讓更多弱勢朋友從中受惠。

2020第二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在台大會議中心舉辦,8家分享機構一起合影。

除了給予經費支持,鼓勵社福機構勇於創新,傳善獎自身也不斷進化,像是今年分享會做了形式改變,不僅8家機構分成4組,給予得獎機構更長時間暢談分享,還邀請陪伴機構3年的督導,回顧互動過程中的觀察與感想,期望挖掘背後深度故事,了解如何不畏重重關卡,跨出創新、成長、茁壯的每一步,既讓社福界有所參考借鏡,也可以發揮承先啟後作用,一起共好。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開創新局才能擴大影響力

感謝傳善獎給予勇氣,嘗試以往不敢做的事,但王晴紋總幹事坦言,這些創新服務與艱難任務,行之不易,難免挫折感很大,幸好有了提供視多障者日間照顧、建立雲端千眼閱讀平台等明確目標,不斷自我調整、厚植專業,把做該做的事做好,如同在分享會發表專題演講的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前秘書長陳琬惠女士所說:「社會問題與公益型態都在不斷轉變,公益團體為了提供優質服務,也必須洞察社會需求持續創新。」唯有開創新局,才能擴大影響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王晴紋總幹事分享創新計劃

黎明教養院:對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

計畫引進動物輔療與自然照顧,提升身心障礙者與失智長者的人際互動、學習專注力生活滿意度,但廖守恩組長表示開始執行時,雖然有國外文獻可以參考,但落實在地化有一定難度,除了需要擴充空間設備,更要集結各領域專業人士,培訓動植物的照顧、輔療等知識技能,於是經歷一段調適與養成時間,終於擴展服務範圍並建立花蓮唯一的多元動輔中心,所以困難反而成為前進動力,只要對自己做的事情有自信,後面的經歷絕對超乎想像,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回饋。

黎明教養院首創動植物輔療服務,並於現場讓民眾體驗療育雞互動。

漸凍人協會:跨出第一步就有機會改變

為了提供病友全人照護,一直想深化南部地區的物理與輔具治療量能,並且設置漸凍人中途之家,但蘇麗梅主任表示各地民風不同,加上病友居住分散,南區中心服務量一直未能達到預期,幸好有傳善獎穩定3年經費支持,開始增聘專業服務人員,嘗試沐浴服務、一日喘息、到宅喘息等新型態服務,也在南區多元服務中心開設心靈咖啡作為固定聚會場所,總算破冰前行,獲得病友與家屬的認同,因此鼓勵其他社福機構,面對困境莫忘初衷,跨出第一步就有機會創造改變。

漸凍人協會蘇麗梅主任分享,遇到困境與挑戰時要勇敢面對渡過。

台灣失智症協會:滾動式檢討追求持續優化

呼應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朱紫碧致詞所言:「希望大家經由分享會,學習到成功甚至失敗的經驗,一起變得更好。」李會珍副秘書長於是談起3年來,針對年輕型失智者,在建立醫療端轉介服務機制、訓練專業人員師資以及推廣疾病認知等方面,有不如預期也有超乎預期的地方,但無論好壞,必須滾動式檢討與修正,才有助於找出潛在問題並持續優化執行框架,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保持敏銳度就能抓住新契機,獲得更多資源挹注,營造更加友善失智者的社會環境。

台灣失智症協會李會珍副秘書長分享,在執行過程中須隨時檢視與修正作法。

婦女救援基金會:頻繁探討願景擴大認同感

有鑑於社會環境變遷,婦援會任務也與時俱進,從婦幼救濟服務推展至實踐性別平權、暴力預防,以及陪伴婦女修復創傷,學習職業技能獲得經濟自主獨立,然而理想廣泛遠大,機構能量尚待養成,尤其同時推進多項中、長期計畫,導致人力調度困難,不易達到預期成果。因此廖英智董事特別建議機構需經由行動策略調整,加強與同仁、捐款人與社會大眾深入探討機構願景目標,以提升知名度與影響力,進而凝聚外界力量,才能提高機構實踐新創方案的成功機率。

婦女救援會廖英智董事分享,三年的失敗經驗與改善作法。

晨曦會:建立蒐集完整資料的能力

實踐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李志偉副總幹事指出,為了在台南七股興建職門訓中心,遭遇法源不足、各地方單位合作方式不同等狀況,於是額外花費時間了解與溝通,因此組織獲得傳善獎陪伴茁壯之後,也應該建立蒐集完整資料的能力,不僅能夠執行計畫更具效率,也可以尋求專業諮詢與協助管道,開拓更高、更寬的視野,如同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前秘書長陳琬惠女士強調:「蒐集資料相當重要,更能了解利害關係人想要什麼,還有助於迸發創新想法,逼迫自己改變與成長。」

晨曦會李志偉副總幹事分享,跨資源跨單位的合作有助於計劃的順利執行。

勵友中心:把地基打穩才能事半功倍

本來就會隨著社會需求變遷,不斷接受各式挑戰,但張怡芬主任回憶3年前執行計畫之初,面臨被客訴要求搬遷、組織重整以及忽略公關行銷重要性等挫折,因此意識到應該先強化發展穩定度,建立視野更寬廣的團隊,如此一來,即使遇到瓶頸也能堅定方向,特別是「慢慢來比較快」,打地基過程雖然不容易看到成果,可是一旦完成共識凝聚、責任分工與流程建立,提升知名度、自主性與募款能力等任務就能事半功倍,幫助更多青少年朋友找到生命出路,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勵友中心張怡芬主任分享,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至善基金會:重視調查、追蹤與服務記錄

深耕原鄉20年,洪智杰執行長希望藉助傳善獎增強組織能量以及減少偏鄉教育資源落差,不過一開始「卡關」了,包括原先規劃社區人力搭配外聘老師建立支持網絡但窒礙難行,還有婦女培力服務範圍擴大到五峰鄉後,無法全盤複製尖石鄉經驗,於是分別轉向尋求社工督導、學校合作才順利「破關」,因此體悟到執行計畫之際,應更重視調查、追蹤與服務記錄等環節,也要懂得運用組織觀點說故事,提升品牌價值,才能有信心爭取政府、民間、企業認同,回歸本質初衷。

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楊曜誦主任分享,擴大服務對象時遇到的難關與因應方法。

2016年第二屆傳善獎8家得獎機構走完了3年,陳永泰公益信託總幹事王景賢特別感謝第一線社工跟機構的貢獻與努力,持續帶領台灣社會前往更好的境界,接著針對許多人關心的結案評量疑問,他表示傳善獎鼓勵機構創新,創新過程必經嘗試、失敗、調整、最後才能做到100分,當然希望看到8家機構能用3年時間換取理想結果。但是,傳善獎更希望看到的成果是得獎機構分享這3年創新過程中的失敗及因應作法,讓其他機構能站在我們的經驗上,縮短摸索時間及避免重複失敗,這種成果才格外深具意義與價值。

第二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近300位社福夥伴參與,㩦手串連讓善的信念散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