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尾林譽史,精神科醫師。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2006年插大進入弘前大學醫學院就讀,後進入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任職。
確實會有「工作狂」這樣的人存在。能不覺得工作痛苦,實在是太好了。話雖如此,但肯定還是會有「若能休息的話,想要休假」這樣的心情。對公司來說,都不休假也不太好,但既然要休假的話,就會想要安心的好好休息。
沒辦法好好休息的工作狂
要「工作狂」類型的人現在立刻就放下心、悠哉的享受休假,是相當困難的。既然如此,不休息也可以。
我建議,可以試著用比平常更悠哉、更慢、更細心的方式來工作。因為既然好不容易的休假日都得工作,那就來嘗試跟平常不一樣的做法吧!
接下來就讓我來說明,慢慢的工作會產生什麼效果。
好好體驗「張弛有度」
試著想像一下,一直以來都是靠電車、公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來移動的人,如果徒步在同樣的路上移動,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天氣真好啊,太陽好耀眼」、「這邊原來有條小路」、「這戶人家的庭院維護得真漂亮」⋯⋯我想肯定是像這樣,體驗到新鮮的感覺,因為行走時跟高速度移動中,所看到的景物絕對不同。
類似這樣的感受,在減緩工作速度之後也將能夠體會得到。「這個工作,雖然平常都很俐落的就處理掉了,但好像是挺有意思的作業」、「這邊再稍微這樣做的話,或許結果就有所不同」⋯⋯或許會像這樣,得到至今為止都未察覺到的發現。
細心的進行,有時也是很有效率的
工作狂們總在時間容許範圍內排滿任務,一個接一個的做下去,所以往往會變成像生產線般,工作方式容易漫不經心。如此迅速工作,聽起來雖然不錯,但或許會未能顧及工作的輕重緩急或優先次序。
在體驗過「張」、「弛」兩面之後,期待你對於工作的意願、面對方式以及感受,都能出現些許的改變。用有點裝腔作勢的說法就是——希望你能比過去更熱愛自己的工作!
就算用慢步調來做事,實際上增加的時間也不會如所想的那麼多,因為理解及領會的程度,也會隨著花費的時間成比例增加。而這個,對於有效率的推展工作確實也是很重要的。「欲速則不達」就是如此。
在能夠體驗到工作上的張弛有度之後,你也會更加了解「休息方式」。我相信,慢慢的你就能夠去散散步、發發呆、想想事情,總有一天能感受「啊,休息就是這樣子」的日子也會來臨。
工作也好,私人事務也好,如果漫不經心的面對,就會失去變化而變得無趣。能加上輕重緩急,將這兩方面的樂趣都享受到就太好了。
假日也會在意工作,難以放鬆
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做或休就變得很難以區別了。即便在休假日裡,也會在意工作上的聯絡,這個我懂的。而「至少休假日裡想要悠閒度過」這樣的心情,我也理解。
這種煩惱,乍看之下感覺與前一則的「沒法好好休息」很像,然而事實上,我覺得這是與「不安」有關的煩惱。想要好好放鬆的休假日裡,這樣的心理狀態實在讓人難受。
不安不會那麼容易化為現實
若想要讓不安的心情冷靜下來,利用「不安的相對化」會很有效果。例如:現在這個瞬間,飛機從天空上掉下來的機率有多少呢?或是,你其實是某個大家族的後裔,至今被當成一般人來養育成長,如今接到你真實血親聯絡你要繼承財產的機率又是多少呢?
無論哪一項都無法斷言「沒有」,不過,大概都不會發生吧。「不安」其實跟這些是一樣的——或許有可能發生,但事實上沒那麼容易發生。
你所感受到的不安,可能是出現「即便是休假日也必須要應對的突發事件」,不過,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有多高?試著冷靜的思考看看,不覺得好像也沒有多高嗎?
預先做好「發生時的心理準備」
從自己所處狀況中,意識到去退一步冷靜思索的過程,就是「後設認知」。意思大概就是以第三人般、另一個自己這樣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感覺。而不安的相對化,其實就是後設認知。如果你能思考到「冷靜下來想想,似乎也不用如此感到不安」,那就成功了!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些案例是「那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還不小」的情況。畢竟即便在休假日時,必須回應顧客的業別或公司,事實上也是有的。
符合這些情況的人,就不用考慮「發生的話該怎麼辦」的可能性,而是要以發生為前提來考慮,並預先在心裡把處理辦法給決定下來。接下來,只需要依此進行應對就可以了,若還煩惱著「發生的話該怎麼辦」,就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的狀況是「心理準備沒有做到那種程度,還是會覺得在意」,這樣的人就請下點功夫,讓自己盡量不會去留意到工作用的智慧型手機。如果能下這樣的功夫,或許心情上就能稍微做出切換了。過個美好的休假日吧!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醫生,我每天都好累......》
《醫生,我每天都好累......:治癒三萬人!日本職業醫學名醫,目標讓你「以好心情工作」的人生相談TOP50》
作者:尾林譽史
譯者:林曜霆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07
作者簡介
尾林譽史(Obayashi Takafumi)
精神科醫師。職業醫學醫師。VISION PARTNER精神科診所四谷的院長。
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後進入瑞可利公司,就職期間,遭遇過公司內外各種年齡層的精神方面問題。在協同解決的過程中,見到了職業醫學領域的現況而覺得失望,但也深受某診所精神科醫師的工作方式感動。2006年,矢志成為職業醫學醫師而離職,離職後插大進入弘前大學醫學院就讀。為取得職業醫學領域基礎的精神科技能,於東京都立松澤醫院完成初期臨床實習後,進入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任職。
目前於note、面白法人KAYAC、Jimoty等共15家企業擔任職業醫學醫師及諮商業務,並積極經營媒體。
共同著作有《企業應該如何面對精神健康——從經營戰略來談職業醫學》,本書為首本個人著作。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