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時,同學在台北就業拿到的薪資,在2萬8千元到3萬元之間。這對我來說是絕對不可行的,怎麼想都不會有翻身的可能。我反覆在資料、商學院論壇間找資訊,最後確定外商公司是唯一的活路。
文組出身的我,或許有機會一搏消費品類型外商公司的行銷職位。那些年消費品外商公司在台灣積極徵才,比起台資企業,更樂於聘用無經驗的新鮮人。
最重要的是,外商企業雖然工作壓力大,但薪資也給得豪爽。那時,我找到的資訊都說,進世界第一大消費品外商分公司,年薪第一年就可以破百萬。美好到不可思議的高薪福利,成為我日思夜想的救贖。
我知道自己不頂尖、偏鈍,能搆上國立中字輩大學的門檻,已是萬幸。但我渴望翻身、期待一份好工作,以一筆勾消過去人生的負面因子。就算很困難,都需要用力一搏。
我向所有知名消費品外商公司:寶僑、聯合利華、萊雅、嬌生、雀巢⋯⋯投遞履歷。這些外商公司遵循總部的全球召募流程,完成申請資料後,便是一次次的面試關卡。
這些面試都在台北舉行,而我人在高雄,車程距離5小時之久。那段時間,我最常做的事情,是在凌晨3點按掉鬧鐘、揹起背包,搭5小時的統聯客運到台北。一路睡睡醒醒的晃到台北後,便就地尋找鄰近的麥當勞、點杯玉米濃湯,然後從背包裡取出套裝,到洗手間換上。
我會在麥當勞洗手間的鏡子前整理好頭髮、抹上粉底掩飾沒飽眠的憔悴,再循著上班族的足跡,搭捷運趕赴早上9點半的面試。我就用這種最刻苦的方式往返台北、高雄。統聯的回數票票根,厚厚一疊的堆放在我的書桌上;研究所畢業前半年,我累積搭了超過50趟的里程。這瘋狂的努力,源於我怕自己不夠努力,錯過任何能夠翻身的機會。
終於,我在研究所畢業典禮的那天早上,接到一家全球最大消費品外商企業的電話、恭喜我錄取了,接到電話的我興奮到跳起來,忍不住歡呼大叫。
那時的我,真心以為獲得高薪工作,就能告別過去的所有壓抑、忍耐,邁入閃亮亮的人生。卻沒想到,這份為我解決經濟困境的工作,替我帶來的快樂,那麼短暫。
努力雖然是成功的基石,卻不是達成夢想的保證
到新公司報到的第一天,我豎起每一根寒毛,在陌生環境中試圖呈現最好的自己。大部分新進同仁才剛進辦公室,就與前輩們熱絡攀談起來,我這才知道,這間外商大部分的雇員都來自台大、政大,是最優秀的菁英,更是最積極求上進的一群。
大部分同事很快融入狀況,我卻退縮了。能被這間外商錄取,是拚命一搏的結果,我自覺非常幸運。但這個念頭的另一面,卻是我始終難以擺脫的潛意識:「我不值得被這麼好的公司錄取,我只不過是運氣好而已,並沒有真正的實力。」
我積極努力的想將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希望透過工作上的表現,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我是夠好的人」。就算我不是頂尖大學畢業,成績也不會輸給任何人!
只可惜,我的競爭對手不只學歷優、腦袋好,也都與我一樣,積極想在工作中求表現。大家平日窩在會議室裡吃便當、晚上不時相約去聚餐,在工作中較勁,卻從不手軟。
才上任沒多久,公司信箱裡就出現同梯的信件:精煉的英文用字、銷售現場的照片,介紹自己在行銷活動中,為品牌宣傳的成果。收件人是全公司的同仁,以及美國總部品牌團隊。
這對我來說,完全是震撼教育。尤其同事洋洋得意的展示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卻只能站在賣場裡,死命掐著自己的手關節、沉默的聽店主管對我咆哮三字經,再將我準備給他的資料往我頭上砸。
我被分配到的負責區域,有個以辱罵廠商為樂的店主管。因為這間賣場業績極好,各品牌廠商無不傾盡全力巴結對方。自以為人情世故熟練的我,沒想到在最有信心的事情上踢鐵板:就算我堆了滿臉笑容遞上資料,店主管連看都不看我一眼、板著臉轉頭就走,半點餘地都不留。
那年我25歲。雖然在過去的求學生涯屢屢遇到挫折,卻依然相信努力就可以成功扭轉命運,相信老天不會辜負勤奮付出的人。
我能做到的,不過是「盡力」而已
面對優秀同儕的壓力,與日日夜夜被客戶羞辱,用力過度的我,一點、一點變得不對勁。第一個跡象是,我開始害怕電話鈴聲。
客戶經理的工作原本就需要大量溝通,每天撥打上百通電話是家常便飯,接起電話時,我總是精神奕奕、風趣說笑。掛掉電話之後,我卻感受到情緒從山峰直墜谷底,有著巨大的落差。
電話中樂觀開朗的口氣,只不過是我想向外表達的形象,其實我內心煩悶、恐慌,卻不能對任何人講。因為害怕示弱,害怕被發現「啊!妳果然不夠優秀,是一個即將輸掉的失敗者」。
於是,我應答來電的動作越來越慢,有時明明已經看見手機螢幕亮起、熟悉的分店電話號碼就在上頭閃啊閃,卻遲遲無法伸出手指、按下接聽鍵。
有時候,明明安排好客戶拜訪行程,車開到停車場後,我卻遲遲不願意熄火,只是坐在車子裡面,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播音樂。那時最常反覆播放的,是一首叫〈Bad Day〉的歌:
「Cause you had a bad day,
你只是一時地不順遂,
You're taking one down,
你只是剛好意志消沉,
You sing a sad song just to turn it around.
你只是唱了一首悲傷的歌。轉個身,一切就雨過天晴……」
如果能轉個身就放晴,該有就好。無法從工作中獲得自我價值感的我,每天晚上都會打開人力銀行查找各種行銷工作職缺,然後再灰心的發現,沒有任何工作,能有與目前收入旗鼓相當的薪酬。
最後,我連出門上班都感到困難。終於有一天,我將自己捲成一團、縮在棉被裡,無論如何都無法說服自己穿上襯衫、出門上班。看著被我關成無聲的手機螢幕不斷閃爍來電通知,1通、2通……
我哭著打電話給要好的大學同學,告訴她,真的覺得自己很不對勁,需要去看醫生。講義氣的同學很快就抵達,摟著我的肩膀、陪我到醫院的身心科掛號。醫生才開口說一句:「怎麼啦?」我就開始唏哩嘩啦的哭,滿臉鼻涕眼淚的描述挫折:「我覺得我不管怎麼做,客戶都不高興……」「別的同事做得很好很好,可是我真的很努力了啊,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沒辦法跟他們一樣好。」「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哽咽的到櫃檯領藥後,同學送我回家。我像一條在岸上掙扎的魚,瞪著擱在茶几上的藥包;我打開電腦,輸入整串難懂的藥物名稱查詢,不意外的發現,睡前要吃的是安眠藥、早上該吃的是抗鬱劑。
那天晚上,我吞了安眠藥後沉沉睡去;隔天出門上班前,我按照醫囑吃下抗憂鬱藥丸。那天,我感覺自己像是一條被包覆在泡泡裡的金魚。
難相處的客戶嫌惡表情如常、陳列員不理不睬的冷淡態度毫無改變,但當這些重重打擊我自尊的事情發生時,原先應該尖銳如刀鋒戳刺的受傷感,被一種像是被鈍刀敲擊的感受取代。
我意識到,其實今天與先前每一個工作日發生的事情,並沒有任何差別。否定的話語依然鑽進我耳裡,但被藥物包裹的神經已經不再敏感,不再輕易感受痛楚。即使察覺到那些句子裡頭的惡意,可是過去那種一下子被傷害到自尊、尷尬到無地自容的窘迫心情,一整天都沒有發生。
這天工作結束後,我回到家,看著藥袋,內心再次陷入掙扎。
服藥,就可以靠著神經被麻痺的藥效,將自己裹在一層安全軟墊裡,讓外界惡意的言語無法輕易形成痛苦。但其實,一切都沒有改變。只不過對自己成為失敗者的那份挫折感,變得不再強烈而已。
所以,就這樣了嗎?我唯一的選擇,就是用藥物麻痺自己的感受嗎?
而這只是剛開始,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接下來的生活,我是不是也只能依靠藥物,才能繼續面對現實?這是我面對惡意時,唯一的應對方法嗎?
以為進了薪資高、名聲響亮的外商公司,人生就能自此順利,卻沒想到後頭還有千難萬難。原來生活是一連串被打擊、爬起來,下一秒可能又被另一件事絆倒的過程,沒有電影裡終於打敗惡棍,「從此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種結局。
討好別人不該是我的使命
服藥那幾天,我在情緒變得遲鈍、不再敏銳回應外界種種的情況下,反覆思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下去。最後我終於想通:我的痛苦,來自於太過在乎別人的眼光。
從小到大,我不斷在追逐別人認同過程中,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希望讓父母感到驕傲、期待獲得老師的認同;渴望自己在職場裡成為一顆閃亮星星,被上司或客戶喜愛。
我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我的觀感上頭,為此付出所有力氣,卻忘記了,討好別人不該是我的使命。不為別人的掌聲,努力上台表演;不為了長輩的稱讚,熬夜念書。可不可以開始純粹喜愛一件事情,不再是為了取悅誰?
那年我25歲,在身心解離的痛苦中,終於了解到:自己可以活成不同的模樣。
日子繼續往前推進,壞客戶依舊用粗俗、難聽的話語回應我的每次提案,優秀又幸運的同事,績效仍然像美麗的煙火般,引來各方大主管拍手稱許。我持續在「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我貶抑中,艱困前行。
但我不再依賴藥物麻痺感受,而是開始練習「我」這件事情。我盡力了,我問心無愧,很多事情本來就不是我能夠控制。眼前的輸贏只是眼前,不代表以後;甚至,輸贏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我想要的,與別人不一定相同。
2年後,我遞了辭呈,離開這個我曾經削尖了頭都要鑽進去的外商窄門,放下我一直捨不得的豐厚薪水。
在這之後,我遇過無良老闆、欺詐廠商、惡意排擠後輩的老鳥,傾盡心力付出的案子化為泡影。在各種鳥事襲來的同時,卻也有閃閃發亮的時刻:新專案一炮而紅、媒體爭相採訪,或是銷售創下史上最高紀錄、難以協調的合作單位最後成為最緊密的夥伴……沒有一帆風順,卻在順逆境間,累積了滿滿的經驗值。
我相信許多事情背後,總有神祕的因緣,很多看似曲折的辛苦,其實正將我們帶往一條美好的道路。這看似老派雞湯文的論調,卻是我活了大半輩子後,最衷心的感想。
或許在此刻,你正面對巨大壓力,對無能為力的自己感到挫折沮喪,但請一定要記得,你的人生路還很長,再不開心的事情終究都能過去。重點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己的人生,不必用來討好誰。
《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大姐Selena寫給不甘現狀、不想放棄的你》
作者:陳珮甄 Selena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3/04/01
作者簡介
陳珮甄 Selena
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曾任職於美商寶僑家品、當過專業經理人也自己創過業,結過婚也離過婚(欸)。育有一名過度活潑的小學生女兒,是個努力在個人職涯實踐與育兒陪伴課題間求平衡的母親。
在粉絲專頁「大姐不跑三點半」中,以分享關於人生抉擇、家庭育兒、職涯難題的心得文為主。因為「特別坎坷」的個人經歷,對人生的各種風景格外有同理心,希望透過自己的經歷,鼓勵正在面對人生難題的朋友,給自己一點耐心與寬心,走出自己喜歡的人生。
同時也是「小心管理顧問」創辦人,協助新創公司營運、進行天使輪募資。擔任松山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扶植顧問、慈濟基金會青年創業計畫總導師、文化策進研究院等機構的業師,帶領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在實踐理想的同時,不被殘酷的現實打敗。
◆粉絲專頁:大姐不跑三點半-Selena陳珮甄
◆臉書:陳珮甄(Selena Chen)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