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理財書籍的切入點從約束欲望、記帳習慣,到鑽研選股、配置資產,雖然琳瑯滿目,卻鮮少有一本特別談遠離有毒姻親、有毒血親的書,而這明明是許多人財富累積之路卡關,甚至是掉入無底洞的致命關鍵。

我們想像每個人都有一口池塘,只是我們的池塘小了些,而郭台銘則有個無邊際大池塘。我們以工作所得灌注這個池塘,讓它表面有個浮萍隨水流的樣子。工作打拚的過程中,我們把部分儲蓄放郵局,郵局每年貢獻「涓滴」給我們的池塘;再過幾年,我們若買統一超商的股票,股息比郵局的涓滴再多些;如果我們懂得全球布局,定期把錢分六份買VT、VTI、VNQ、VNQI、BND、BNDW,有很大的機會將長期穩定的讓我們的池塘荷花搖曳。

無論池塘是大是小,只要池塘下方有條管線,不論孔徑粗細,不定期讓水外流,那池塘早晚乾涸。

細讀作者李雅雯《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書,驚覺天底下會拖累人的傢伙們,長得還真像;而心性未定,任人予取予求的濫好人們,也都是一個樣。

手足之子的註冊費要你幫忙,該怎麼做?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每當註冊季一到就把兄弟姊妹找一輪。以註冊費為由,以子之名,向手足開口;從小學到大學,十數年如一日。兄弟姊妹念在過去他擔起照顧父母之責的分上,一次又一次的幫助他,直到他的孩子大學畢業。他的孩子以研究所補習班學費之名,繼續向親戚開口借貸。大家紛紛認為已仁至義盡,且他們家每個成員都已經有工作能力,不願再伸手;對方卻以死相逼,把情感綁架用得淋漓盡致。

我們該如何拆解類似的問題?

本書提醒了三個概念:金錢圈、不「一」原則、金錢界線。

強納森.瑞奇的金錢圈

作者引用了強納森.瑞奇(Jonathan Rich)的金錢圈理論,這個圈圈長這樣:

最核心:我自己
核心外第一圈:伴侶
核心外第二圈:小孩
核心外第三圈:父母、兄弟、姊妹
核心外第四圈:慈善團體
核心外第五圈:朋友

想像一張空白圖畫紙上涵蓋了這些圈圈,一開始所有的圈圈都沒上色,如果某一個圈圈上了色,代表該圈圈的角色,可以使用核心主角(也就是:你)的錢。

有的人連對配偶、子女都很吝嗇,不允許別人支配他的錢,那他的金錢圈只塗滿最核心;核心外的圈圈都沒有上色,別人動不了他的錢,他也不在乎別人貼上鐵公雞、守財奴、吝嗇鬼的標籤。

有的人認為父母的房貸跟兄弟的卡債自己也有責任擔,那他的金錢圈就必須上色到第三圈。有些人逢人講義氣,喝過幾次酒的人就視為換帖兄弟,為人作保不迴避,那他的金錢圈要上色到第五圈。我建議每個人可以先把這個金錢圈理論調整為符合自己現狀的版本,再據此思考未來的狀態。

譬如我就是一個不願借朋友錢,但欣然定期捐款給公益團體的人,所以對我來說第五圈終身不存在,因為我揹的貸款很重,很可能比想開口的朋友還重,哪有一個身負千斤重擔的人,還要替只揹三斤的人多揹一些的道理?

又譬如那些長年為理念奔走的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如人本、綠盟、台權會,我在人生任何階段都願意依當時能力捐款給他們。奉獻讓我在工作時,更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對我來說第三圈也不存在,手足要為各自的財務狀態負責。如果我有弟弟,他小孩想念註冊費十萬的學校,他若感到吃力跟我開口,我會用一句台諺勸他:「汝三兩人,揹百外斤。」什麼樣的財力,就去做相對應的安排才對。

我微調後,自己需要的圖是這樣:

最核心:我自己
核心外第一圈:伴侶
核心外第二圈:小孩
核心外第三圈:慈善團體

我的伴侶自己也有工作收入,所以我第一圈涵蓋她的意思是,我請她吃飯不管吃什麼都不用AA制。隨著未來收入穩定成長,行有餘力,主要是要照顧第三圈,而非任何不追求金錢上獨立自主、不為自己負責的的血親或姻親。

李雅雯的不「一」原則

作者這麼闡述不「一」原則:把一顆雞蛋煮熟,需要很多條件,譬如要有蛋、爐子、水,水要被煮開;而爐火點燃,要有瓦斯,管線不能外洩,瓦斯栓閥方向要正確。如果連將一顆雞蛋煮熟都有這麼多條件,那為什麼一件壞事發生的時候,只歸咎一個人?

回到我舉的遠房親戚的例子。當初因為他照顧父母,無暇分身去工作,所有手足(尤其是長子)都應該坐下來,一起談父母的既定開銷,以及他因為照顧父母而沒去工作的機會成本。其他人應該一起分擔,眼前如果無法分擔金錢的人,那就要等比例的放棄財產繼承權,支應這些開銷。

不談清楚,變成一團爛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吃虧,內心對彼此只有怨懟。如果談清楚,當初沒有直接照顧父母的人,必須共同分攤那份工作收入與父母的開銷,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接受,但如果因為「沒有直接照顧父母」,就一輩子被情感綁架,任誰也無法接受。

故事中的遠親,遇事往往每次在電話裡就放低姿態,接電話的人心一軟,隔天錢就給劃撥過去。錢來得容易,時間久了,一方認為理所當然,另一方火山準備爆發。

但這個遠親,財務狀況真有差到經常得跟人伸手嗎?其實他手上早有一間已無貸款的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產(目前市值超過六千萬)。明眼人應該都能給出明確又能逆轉命運的建議:

一、賣掉房子,換小間或租賃。
二、子女去念公立學校。
三、網路上有很多優質學習資源,量力而為才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回過頭來看,當初沒有力主大家應該坐下來談的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用這個角度回溯與反思,每個人都會對這個伸手借錢的人,多一分寬容,少一分鄙夷。

亨利.克勞德的金錢界線

很多家庭經常充斥長輩一句:「自己人不要分那麼清楚。」通常這種家庭日後紛爭最多。即使是手足間租賃,也應該訂定詳細的契約,把修繕、稅費的責任歸屬,白紙黑字寫下並確實遵守。

作者引亨利.克勞德(Henry Cloud)和約翰.湯森德(John Townsend)的金錢界線之說,指的是錢包的界線,他們將金錢界線比喻為後院草坪的籬笆。

現實生活裡,我們若動了憐憫之心,用錢幫了一些人。有時候,我們心情變得更好,這表示我們的金錢界線沒有被侵犯,通常是我們捐錢給慈善、公益團體;但有時候,我們心情卻因此變得不好,甚至如作者所說的,變得憤怒、不滿。這時候,我們應該要覺察:我們的金錢界線被侵犯了。通常這種情況是,敢於開口借錢的親戚竟然有錢出國,懷中還抱著博美狗;而我們卻因為借了他錢,出門連牛肉麵都不敢點,只敢點湯麵。

有些人賭博賭到身無分文,若要他接受手術、摘除一邊腎臟,賣去黑市當賭金,他通常會拒絕,但他會毫不害臊的跟手足借錢,讓兄弟熬夜工作,替他還賭債。

對這種人為什麼不必同情?

因為他都捨不得他的腎了,你為什麼要為了他捨得你的肝?誠如作者所言,如果有人欠下卡債,是他自己荒蕪了自己的花園,對方應該承擔沒有澆水、施肥的後果。如果有手足代替他整理花園,他就喪失了自我反省跟整理花園的機會;而伸出援手的手足,自己也失去了金錢界線,不當的跨進別人的籬笆,做起不應該卻以為很必要的剪裁澆灌。最後,兩個草皮恐怕都奄奄一息。

謹以兩位心理學家的金句做結:「藉由籬笆,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草坪有多大?有多寬?我們要在哪個範圍內澆水、施肥、修剪,不在哪個區域內澆水、施肥、修剪。我們能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責任。」

書籍簡介


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作者: 楊斯棓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0/10/01

作者介紹

楊斯棓/閱讀引路人

醫師,家醫科證號0005758。自2019年10月起卸下臨床業務,生活步調以照顧父母為主。

2013年3月29日起,他為了鼓勵公民思辨:「核電是否為台灣必要選項?」於一年半內自費環球演講222場,足跡遍布台、港、美、加。

2014年初,他首次獲邀書寫《核能不是答案》的推薦序,表示:「得以名列該書封面,和社會聲量百萬倍於我的陳藹玲、郝廣才、蔡康永並列,著實有異樣感覺。」

演講過程中,許多熱情聽眾變成朋友;心臟外科醫師李紹榕夫婦也是其二,後李醫師出書《最光明,也最黑暗的醫療現場》也邀請其寫推薦序。這兩本書打開他在編輯圈的知名度,至今累積推薦上百本書。

2015年1月24日,他曾獲邀主持台北市立圖書館每月一書活動,當月選書是《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他比照企業內訓規格的做法,創下同質活動有史以來參與人數的最高紀錄。

作者曾任職全職講師一年半;2016下半年因父親身體微恙,臨危受命,接下診所,淡出教學舞台。  

自2015年始,他每月舉辦讀書有獎徵文活動,並親自包裝、寄贈禮物給讀後感最觸動他的讀者。他謙稱禮物是隨興而至的準備:顯微鏡、哩程、套書,近來則是茶葉與醇酒。他希望更多人願意在離開校園後讀書,甚至希望參加者也去舉辦相關活動。他自謙所作所為僅是無畏布施,主張:「這種活動,任何一個人有心要辦,都辦得成。」他深信,終身閱讀可以持續改變一個人,而很多人若都如此改變自己,就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