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我們要不要來慶祝一下,來點儀式感」、「節日還不是商人操作出來的,還不就是過日子一天天過去剛好過完365天而已」你也遇過/聽過這種對話嗎?無論是伴侶、親子或家人,甚至朋友,都可能遇到這種有人想過節、需要儀式感,但另一方認為「有什麼好特地過」的情況。究竟,「儀式感」重要嗎?對我們的生活、彼此的關係,又能發揮什麼影響呢?

有沒有「儀式感」,有差嗎?

為了瞭解「平淡過例行生活」和「刻意來點儀式感」帶來生活感受及關係品質的差別,西方研究藉由文獻綜整分析、質性訪談、觀察紀錄等方法,發現有以下區別:

來點儀式感(圖表製作者:雞湯來了)

有時刻意來點「儀式感」,例如特地安排聚餐交流,能夠為家人之間創造「我們一起的回憶」,讓成員加深認知到「『我們』是誰」的象徵意義,帶來較為持久的情感,更能強化彼此的關係。

有「儀式感」,有什麼好處?

1.鍛鍊「關係肌力」,提升歸屬感

研究發現,適時適量的「儀式化」行為是維持家庭生活和組織強大的力量,好似在還沒跌倒前先運動鍛鍊肌肉,儀式化就是在彼此關係沒有遇上危機時,先增強關係的堅韌程度,提早預備渡過壓力時期、保持關係穩定的「關係肌力」。

特別的是,研究還發現每個人都能從儀式化行為中獲得不同的象徵意義,進而提升歸屬感,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這一家」感到引以為傲,提升在家庭生活、彼此關係投入的熱情與動力。

2.有助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新手家長維繫關係

儀式感除了廣泛性提升關係的歸屬感、韌性,對於正值發展「自我認同」的青少年,更是一大助力。研究發現,家裡有「儀式化」活動,青少年更能整合不同面向的自我概念,並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接受自己可以愛人及依靠他人。

而研究也發現一個家庭會不會產生「儀式化」活動,和新手家長時期的「婚姻滿意度」有關。也就是說,當一個家庭建立,孕育著新生命,家長若能及早開始鍛鍊關係肌力,避免因為新生兒到來的耗財耗神而使關係崩壞,有助於未來孩子長大後的發展,也有助於提升長久家人間的歸屬感、意義感。

婚姻滿意度在家庭生命週期中的變化(圖表製作者:雞湯來了)

面對新手家長時期面對新生活的不適應,工作賺錢、照顧嬰兒的勞累,新手家長可以提醒自己彼此來點「儀式感」,為彼此的「努力」而紀念,為彼此的「成長」而慶祝,讓伴侶間的感情不因忙碌生活而崩解。

什麼時候來點儀式感比較好?

適合來點儀式感的6大好時機(圖表製作者:雞湯來了)

儀式感需要多一點「刻意安排」才會發生,可以從上圖6大時機開始:

  • 「全家人晚餐」需要提早安排一天,邀請全家人皆預先空下時間,不安排工作或朋友聚會,全家人回到家裡或找好餐廳,一起專心和家人吃頓飯。
  • 「周末或休假」可以安排一些屬於家人的小活動,例如一起踏青、騎腳踏車、野餐,或在家一起烘焙、做料理、看電影。
  • 「寒暑假或連假」可以安排較長時間的家人小旅行,一起到非居住的城市,過內外皆可,重要的不只是去哪裡玩,更重要的看風景時並肩的人是誰。
  • 「周年或紀念」需考量每個人所在意的紀念日類型而有不同安排,常見有紀念日、生日、情人節等一年只有一次,和彼此「關係意義」較有關連的日子。
  • 「不定時慶祝」可以在婚禮、畢業等重要里程碑的時刻,安排一些額外的慶祝儀式,肯定彼此的努力,紀念彼此的成長。
  • 「習俗或節慶」則可看家人的宗教或生長背景文化,在相關的習俗節慶時搭配進行些儀式行為。

道歉,也是個重要的儀式

在正向歡樂時刻的儀式之餘,「道歉」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德國心理學者撰寫的《每個孩子都需要家庭儀式》書中提到,家庭可以刻意培養「道歉儀式化」的習慣。隨著越長越大,我們越容易忽略道歉、或覺得難以啟齒。

「道歉是為了終結負面結果」,試著把「對不起、抱歉」說出口,若真的很難開口,也可以藉由間接媒材,例如練習用畫畫、寫小卡或傳訊息的方式,把歉意向對方表達出來。道歉不是為了判定誰對誰錯,而是為了讓彼此的關係重拾舊好、甚至更上一層樓。

建立屬於我們家的儀式感

儀式感不只在節日或特殊時節才能發生,更可以在日常中思考,多一點點「刻意」就能為家人的關係創造意義與歸屬感;儀式或慶祝,更是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鞏固關係的機會,形式與意義由關係中的你我說了算!

「家庭儀式提供強有力的快照,說明家庭生活的意義如何豐富,或者如何變得空洞」-Fiese, B. H. (1992)從現在開始,把握時機,把日子過得更有質感,為家人之間的關係肌肉定期健身、持續茁壯,刻下屬於家人之間的意義與記憶,讓「回家」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本文獲「雞湯來了」授權轉載,原文:我們需要的家庭生活儀式感:刻意練習,鍛鍊關係肌力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