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姐是我大學後期認識的同學,不善言辭、害羞等內向人格是她最大的特色,許多同學都不知道該如何跟她相處。某一天我跟她碰巧一起搭上同一班校車,那時我們開始了第一次的深入談話,剛開始的話題圍繞在彼此為何會選擇現在的校系及未來的規劃,後來我們越來越深入彼此的身家背景與夢想時,話題突然一轉,不知為什麼變成了P小姐單向的抱怨大會。

「因為媽媽是外籍新娘,所以我從小家境就不是很好,想要做什麼都不行。常常很羨慕別人不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很討厭自己為什麼比不上別人。」P小姐面露哀愁淡淡地道。
「我很想去考試報補習班去增進自己,但是我沒錢,家裡的人也不太支持,我好羨慕妳喔!感覺妳課業跟人際都表現得很棒,也跟別人相處的很好,像我就不行,以前在中國唸書的時候還被同學霸凌過。」
「我還因此常常感到焦慮,得了憂鬱症。」

你也常跟別人比來比去嗎?

你的身邊是否也有像P小姐這樣的人呢?一看到比自己優秀許多、黯淡許多的人事物時,就會自動開始進行比較。常常會覺得別人的家庭環境比較好、比較有錢,而自己的家庭不富有所以沒辦法讓自己上好學校。又或者是羨慕別人天生長得五官端正、身材媲美模特兒,可以找到條件較好的男女朋友,而自己基因不良所以都母胎單身?

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情況你有沒有發生過:

  • 初到一個環境,不自覺會跟別人比較學歷,當自己的學歷比別人差時,感到低人一等。
  • 會不自覺跟路人比較自己身上的行頭,在看到有人比自己還不會打扮時就會感到開心。
  • 當別人去旅遊或是買名牌的次數比自己頻繁時,就會下意識覺得對方很有錢。
  • 會關注自己朋友的紛絲追蹤是否比自己多或是少,當自己的追蹤者較多時就感到無比的優越。
  • 不自覺會想跟年齡相近的同儕比較經濟實力,彷彿賺的比他們少我就是人生輸家。

你知道嗎?研究顯示,過度與他人比較會讓自己產生無謂的焦慮、不安感,甚至是更加激烈的負面情緒,帶著這樣的負面感受不僅會讓你手邊的事務因此延宕,更有可能導致心理上的疾病。

也許你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比較

回過頭討論當年我跟P小姐的對話,發覺我跟她都沒發現自己正在進行「比較行為」,當然P小姐的比較行為顯而易見,她拿了許多當時比她出色的人來凸顯自己的身世有多麽可憐。那我呢?我什麼時候有提到我跟P小姐在互相較量比較了?

事實上,重回校車的那個場景,每當P小姐說了一個不如預期的狀態及她希望擁有的能力時,我在心中都在暗暗評估:「嗯嗯,看來我比她擁有更幸福的家庭、我比她會打扮、長得比她漂亮、我的課業表現優秀她許多。」

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雖然我一句話都沒有說,卻不自覺地拿自己與P小姐做比較,甚至從中得到不少安全感、優越感。若有時光機能帶我回到當時的場景,我一定會狠狠地向當時的我跟P小姐大吼:「沒什麼好比的啦!努力做自己就好!」

那究竟我們為什麼一直跟別人比較呢?我整理了富比士心理專欄作家艾美・莫林( Amy Morin)曾在其著作《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Women Don’t Do》中提到,可能導致我們比較的3個原因:

社會文化壓力促使

從我們受教育開始,上到師長下至身邊的親朋好友不斷的給我們貼標籤,考試考100分的就是乖孩子、聽父母親的話,成績不好的孩子未來難以找到高薪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無法組成家庭、得到幸福。這樣來自全社會的恐嚇強迫我們不得不跟別人比較,彷彿比較能讓我們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甚至找到幸福的方向。

比較行為讓我們感到優越

如上述原因,社會把我們分成不同等級,只要某些能力、背景比別人好就能進入到更高的階層,只要站到更高的階層、擁有更多的資源就等於幸福的那一群人。

社群媒體助長比較行為

還記得Facebook開始在台灣風行時我才國小,到現在我已經出社會,社群媒體在人們生活的比重不減反增,每天一點開社群媒體,上面充斥著比自己出眾亮麗的人們,為了在社交圈博得存在感,我們只得拍出更加美麗、帥氣的自拍照,或是在各式咖啡廳打卡,彷彿比他們更優秀、活得更精彩,才能吸引到別人的目光。

你的價值不需要靠「比較」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促使我們比較的原因,而是我們都不知道「比較行為」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多大的危機。

還記得我剛剛提到各式「比較行為」的情境嗎?我們再來思考一次,你是否因為跟別人比較後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感到焦慮不安?深知不管自己現階段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目標,卻因為別人擁有比你更多的資源而感到憤怒不安?害怕自己因為「比別人窮」、「不比其他人有吸引力」而無法得到幸福?

相信這樣的焦慮、不安,害怕自己不夠好的恐懼感並不只屬於我或者是P小姐,以下提供4個讓有相同困擾的你,停止與別人比較的方向:

發現自己正在比較

當發現接觸到某種會讓你自己開始比較的人事物時,請善用自我覺察的能力,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比較的行為。然而也不要太苛責自己,習慣要改變需要花點時間,只要開始對自己的比較行為有意識,每當自己不經意想要跟別人做比較時,就能即時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切斷當下的比較陋習。

避開比較性或有預設立場的字眼

根據美國心理師艾美・莫林,在與他人的對話中盡量避免使用「應該」、「不應該」、「比較好」、「好希望」等相關字眼,這些字眼隱含著期望成為你比較對象的樣子,或是他人價值被你貶低的意味。當你說「你應該會做得更好。」時,代表著你並不肯定對話者的價值。又或著當你說出「我好希望擁有⋯⋯」、「真希望我可以⋯⋯」意味著你開始拿自身價值與外在事物做比較。

正視他人努力

當我們看到社群軟體上網紅光鮮亮麗的生活時,你心裡的想法是什麼?是不是:「哇!他們就是運氣好,父母親給的一副好基因所以才會紅。」又或者是:「反正我就是沒有他們有錢、有身材、有外表。」
也許你沒看到的是:健身網紅除了維持社群粉絲互動之餘,還要再額外花上1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重訓鍛鍊,每日還要維持常人所不能及的嚴格飲食來維持線條。又或者那些爆紅的斜槓工作者,每天除了要完成例行工作,下了班後還要在Instagram上陪粉絲直直播,鄰近深夜時都還在看別人的案例作品,實現自我成長的價值。

你要相信:別人的努力不是老天爺賞賜的,而是他們也在台面下默默耕耘努力。

相信自我價值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的價值並不能被別人貼上任何標籤來形容,也不是靠與他人比較就會提昇的。你要足夠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挑戰,儘管有可能失敗,卻也無法改變你獨特的價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每天都有比自己更優秀、更努力的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大放異彩,然而不論別人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有多麽美好,或是擁有多少的奢侈品及財產,都不會阻止我們肯定自己的價值。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停止比較,學會肯定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吧!

*本文獲「V編日常」授權轉載,原文:無法停止跟別人比較嗎?原來這件事會阻礙自我成長!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