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張很好笑的梗圖,文字的部份是這樣寫的:我以前都不懂為什麼義大利人對於pizza上有鳳梨這麼憤怒,直到雲林農會把鳳梨放到粽子裡後,我瞬間就瞭解了義大利人。好笑歸好笑,但其實裡面包含了一個常見的問題:「無法客觀」。

之前我就有看過,義大利人面對鳳梨披薩非常憤怒的影片,下面的留言差不多都是:「有這麼嚴重嗎?」「披薩加上鳳梨很好吃啊,不懂」「笑死了,奇怪的義大利人」

對比之下,當有人推出鳳梨口味的粽子,下面的留言就變成:「看起來超噁心的」「哪個天才發明的啊?」(我自己沒有吃過夾著鳳梨的粽子,所以口味上無法評論)

看到矛盾的地方了嗎?

這就叫不客觀

對吃的東西,抱著不客觀的態度影響不大;但是在創業上面,那就很嚴重了,因為我發現「不客觀」,是讓公司倒閉的一大原因。每個老闆都覺得自己的產品很好,對吧?那為什麼大部份的公司,顧客不願意埋單?當然還有一些行銷之類的問題,可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對客戶來說,就是產品不夠好,或是不符合需求!

我在不同餐廳吃飯,常常會跟老闆聊天,生意不好的店家都會唉聲嘆氣:「我用的東西是真材實料,不懂這些人怎麼不買?」然後我吃一口就知道,對客人來說根本不是真材實料,而是難吃又不新鮮,所以沒人上門。

不客觀,很難研發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

避免「災難級創意」的兩個關鍵

我讓自己盡量客觀,其中一個訣竅就是「讓員工敢說實話」。每次研發產品,就算是我研發出來的東西,如果我這裡的師傅不喜歡,他們都會很老實的跟我講哪裡不喜歡、哪裡不好,沒在客套的。為什麼他們敢這樣跟我說?是有原因的。

因為只要他們跟我反應這些事情,或是建議公司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我絕對不會找他們麻煩,而是認真聽,然後用他們的建議來改善(有一些不適合的建議,就跟對方詳細說明原因)。

大部份的員工剛進來時,都不敢多說什麼,因為在他們上一份工作只要給建議,自己就準備倒大楣,你有在職場上待過就很清楚是什麼意思。可是只要待上幾個月,他們會發現這裡不一樣,所以開始願意給建議,實話實說。

不只是我,這裡的主管也一樣,他們收到員工的建議,絕對不會去找員工麻煩,而是仔細評估這些建議。因為這樣,所以公司裡的人可以幫忙我客觀的看待自己的產品,而且只要公司的人願意這樣做,他們帶來的幫助會巨大到超過你的想像。

除了別人協助,自己也要常進行「客觀練習」

做法是:找一間你討厭的公司,列出你認為客戶喜歡它的原因,然後再去詢問這些客戶,看看他們喜歡的原因,和你列出來的是否一樣?例如討厭蘋果的人,會說客人買IPhone是為了炫富、裝潮,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你寫出來的答案和客戶的一樣,那就代表你有一定程度的客觀。因為在面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時還能理性分析,是很不簡單的事情。身為老闆,如果永遠抱著不屑的態度來看待對方,最後只會死在自己的不客觀之下,不懂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自己卻不行。所以這樣做,會是練習客觀的好方法。

創業一定要具備的能力,就是「客觀」。這不只在創造讓客戶感到滿意的產品而已,經營管理更需要客觀。換了位置換了腦袋,職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很多老闆自己以前也當過員工,但是為什麼一當上老闆,就不懂員工的想法了?因為不客觀。

老闆以為自己給的薪水很多、待遇很好,但在員工眼裡看來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員工在意的是自己的薪水和假期,不懂老闆為什麼這麼摳;老闆在意的是公司的生存,不懂員工為什麼不能體諒。

如果你在經營管理上有困難,回想自己在當員工的時候腦袋裡都在想什麼,就很容易理解。至於員工方面,你不用奢望他們可以體會你的感覺,除非他們未來自己當老闆,不然永遠不會知道你面對著什麼樣的地獄。

有這樣的想法,你在管理的心態上會好過一些,而不是一天到晚這樣想:「公司都快倒了,我還想辦法籌錢出來發獎金,結果這些員工只會在背後抱怨我很小氣,獎金太少……」

這就是我最後要提醒的:自己要客觀,但是不要期待員工、客戶、酸民等等會對你客觀,這樣你才能替公司做出好的決策。

舉例來說好了,假設你新開一家店,是賣衣服的,由自己的工廠製造,質料比名牌還要好,所以訂價訂和名牌一樣高。客人走進你的店,看了你的價格,不屑的說:「賣這麼貴是有病喔?」可是這個客人身上穿著一樣貴的名牌!

這時候很多老闆會想:「拜託,我用這麼好的質料,你可以客觀一點好嗎?不要以為名牌比較好!」然後不斷期望客人會有客觀的一天,抱著這個想法一直到倒閉。

你不去期待客人客觀的話,遇到這樣的事情,想法就不一樣了,會是:「大部份的人就是會有名牌的迷思,我是新品牌,需要靠著其它行銷方法和客戶溝通,讓他們知道我這衣服不輸名牌。」

例如把官網、店面形象設計得更有質感,文案採用故事行銷,生動描述衣服的製程等等,彌補和名牌之間的差距。這樣子你才能靜下心來,出好的行銷活動。

作者簡介

我是繁捷,貝克街巧克力蛋糕的創辦人。

創立這間公司時,我沒有股東、也沒有富爸爸,從2張工作桌的大小開始做起。

從1個月賣不到10個蛋糕,到1個月賣數千個蛋糕;從被記者嫌棄不願意報導(是真的被記者打槍,説我們不夠格),到現在遠見、東森、壹週刊、自由時報、TVBS、年代等等的報導。

也因為一開始,我沒辦法伸手要錢解決創業的問題,所以我有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本文獲得「王繁捷(貝克街蛋糕)」授權轉載

核稿編輯:李頤欣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