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看著電腦螢幕上預估的第二季營收與獲利狀況,心裡不斷的盤算著,究竟還有哪些可以提前結案的case、同時也估算著如果沒辦法達成預估的進度,在下半年是否可以追趕回來?

Amy走進Mark的辦公室,將一份分析報告放在桌上說道:「老闆,你應該已經看到我寄給你的mail吧?我們上半年因為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我估計營收和獲利都沒辦法達到預估的目標。」接著又說:「七月要召開董事會了,我們是否在會中提出下修全年營收與獲利目標呢?」

Mark頓時陷入思考,他心裡想著的問題是:如果立即下修全年營收與獲利目標,會對公司的營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另一方面,董事會應該更想知道的是:接下來公司會做哪些因應措施?如何看待下半年的趨勢和可能的機會?是否應該調整原定的計畫?或是提出新的策略與做法?

因此,Mark指示:「請各個部門主管三天內提出一份新的營收與獲利預估,並且同時做好下半年計畫修正的建議,並在下週的營運會議中一起討論。」

年度目標,不應該輕易下修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企業的年度營收與獲利目標是經營團隊對於股東們的承諾,除非遭遇天災巨變或不可抗力的重大事件影響,否則就經營團隊而言,應該盡全力實現自己所提出的計畫並履行目標的達成。

然而,即使如 2020 年遇到的疫情衝擊,也應該詳細的分析其實際造成的影響,而非一概以疫情為由而輕易的下修目標。因為如果不能清楚知道造成影響的真正原因與影響的實際數字,就很難提出有效的修正與因應措施,更遑論要在日後能夠追趕,或提升因應類似變局的能力。

許多企業經理人會習慣性地將計畫執行未能盡如人意,很輕率的就歸責於外部環境的因素,例如:大環境的景氣衰退、未預料到的天災或疫病、中美貿易戰爭、區域性的國際情勢緊張…等等,卻往往忽略了這些外部的環境因素,原本就是我們經營企業必然會遇到的變數之一。

因此,當我們遭遇到這些重大的變局,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應該是下修自己所訂定的目標,而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為來逆勢成長、完成任務。


執行計畫,應審時度勢的調整

過去多數企業常使用「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最近則非常流行學習使用「目標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但無論企業所使用的績效評估方式為何,最重要的是能夠及時因應所遭遇的變局,做出正確的修正與調整。

舉例而言: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然有領導業者大幅降價、意圖擴大市佔率,此舉不僅造成同業間的惡性價格競爭,更引發彼此對於此一市場突襲因應的策略變革。

從基本的因應計畫改變而言,有以下幾個可能的做法:

1. 立即修正同級產品促銷價格,以防止客戶流失至主要競爭對手。

2. 提升高價產品的銷售KPI與獎勵,趁對手主打低價客群,鼓勵銷售人員銷售高端產品。

3. 加速推出新產品,創造客戶新的消費需求,不在原有的流血競爭市場中失血。

所以即使是原先計畫中沒有預料到的變數,當事情發生了,一個好的經營團隊應該立即進行反應與調整,才能夠有效的化險為夷。

企業經營,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危機處理之旅

企業經理人面對層出不窮的市場變化,及無法預料到的任何天災人禍,不要受限於既有的管理手段與方法論,而是要懂得充份掌握「挑戰與機會」往往相生相伴的道理,在變局來臨的同時,也要冷靜的趁勢而起。

以下有幾個因應變局應該有的心態供大家參考:

一、居安思危是企業經理人的責任:

「勾勒最佳的願景,也做最壞的打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員工、經營團隊、所有股東溝通與建構企業的願景,以創建企業的長期發展共識與共同努力的目標,但同時也要不斷地針對經營所面臨的挑戰,做出最大的風險評估,與面臨最糟的情況時該如何存續的打算,如此才能在變局突然發生時知道該如何因應。

二、落實公司目標與執行計畫連動:

唯有將企業的營業目標轉化成具體可行的計畫,並確實的分派至各級組織依計畫落實,才能夠在正常的營運中如期完成,並且在遭遇變局的時候立即清楚判斷該如何調整與修正。但多數企業往往在此一工作上,最難落實。

三、投資未來就是最佳的保險:

維持現況是企業最大的風險,也是經理人最不應該有的思維。因為即使沒有巨變發生,在市場競爭的自然法則中,我們將會不斷地被對手挑戰,因此企業必須不斷追求進步、創新,與尋找投資未來的機會,無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或是新闢的戰場,唯有不斷成長才是抵禦巨變的最佳方法。

四、危機就是轉機:

企業經理人應該要持續保持正面思考和積極面對變局的心態,除了做出最佳的決斷來面對挑戰,同時也要懂得在挑戰中發現新的機會,而這樣的洞察力與積極尋求突破的心態,就是作為企業經營者最關鍵、也最寶貴的人格特質。

總結而言,在順境與景氣一片繁榮的時候,領導者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但在面對困境之時,則是領導者發揮最大價值的時候。

我們在培育或挑選領導團隊成員時,不能只有以承平時期的表現來論斷,更要以企業面臨巨變與挑戰時的反應作為參考,觀察一個企業是否也具有相同發展潛力。當巨變來臨時,企業的應變能力及危機處理能力,正代表著它的未來。

責任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