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馬祖的印象,不外乎停留在藍眼淚與戰地文化。然而,真正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島嶼靈魂的,不是夏季的海灘,而是冬季的擺暝。
冬天的馬祖,氣溫或許嚴寒,但這場長達半個月的宗教盛典,卻足以讓整座島嶼沸騰。擺暝,被視為比春節還重要的傳統祭典,在福州話裡被稱作「北漫」的傳統,究竟如何形塑馬祖的社會文化,甚至影響這座離島的經濟版圖?
近年來,台灣本島的廟會活動多與觀光發展結合,馬祖擺暝亦不例外。從政府積極推動擺暝文化祭,到地方自發的祭典轉型,馬祖正試圖讓這項傳統,轉化為具吸引力的文化觀光資源。
這項發源於福州、歷史超過百年的祭典,於二○一九年被文化部登錄為全台第二十一個國家級重要民俗。不同於台灣本島以家庭為核心的春節,馬祖擺暝更像是村落,乃至整個社群的年度大團圓。這場由各村主要信仰主神及宮廟輪流主辦的活動,在不同地區有各自的特色,但共同點是,所有居民,不論常住者或返鄉遊子都會自發性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