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部都輸了,我們失去了朋友、親人,甚至是一部份的自己。」

作為迪士尼旗下漫威影業(Marvel)的年度大作,《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前導預告,卻一反過去正面、歡樂的英雄電影基調,瀰漫著滿滿的絕望氛圍。甚至,漫威總舵手、總裁凱文費吉(Kevin Feige)還在電影上映前披露這部作品「最後不會是快樂結局!」

再加上,王牌角色鋼鐵人、美國隊長的演員合約將在拍這部片後到期,這讓「哪位王牌角色會被賜死」成為全球影迷在電影上映前不斷在討論的熱門話題。

一部上映前就高喊不會有快樂結局的作品,卻在4月24日上映首日,光是在台灣,就大破了包括影史單日最高票房在內等十項影視紀錄。

同樣是上演知名英雄大集結戲碼,DC影業在2016年端出旗下兩大最強卡司:超人與蝙蝠俠的對決大秀,但該片票房卻連鋼鐵人一人獨秀的《鋼鐵人3》都比不上。

把知名的英雄湊在一起,並不是保證成功的勝利方程式。

其實不需要爆雷,也不用討論劇情,《復仇者四》能集大成的成功之道,在於加入迪士尼之後的漫威,在操作電影走向上,已經一改過往電影劇情的操作套路,不只讓劇情與演員及導演說話,它開始讓每一個觀影者,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打造有缺陷的英雄,讓影迷找到情感投射點

已逝世的「美國漫畫英雄之父」史丹.李(Stan Lee)曾在受商周專訪時表示,在創造出美國隊長、鋼鐵人等數千位知名漫畫角色後,他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蜘蛛人」彼得.帕克。

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瘦小、沒自信、在學校還會遭霸凌的高中生「最像他自己」。

這個性設定上有點害羞、缺乏自信的年輕人,在戴上蜘蛛人面具後,就成為了擁有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就有如當年史丹.李拿起筆後,就化身具有無限想像力的創作家。

對比正義聯盟裡,除了「蝙蝠俠」是超有錢的凡人外,其他都是擁有異能體質的超人類,但在《復仇者》系列裡,除了雷神索爾與反派角色外,大多數正義之士,都是從一般人類角色,「進化」而來,因而有更多的人類情感糾葛與元素。

從創作者一開始的原始角色設定,賦予漫威英雄的人性元素,如何在一部電影中擠進超過30名角色,卻又能駕馭好劇情發展?漫威靠的,就是迪士尼最擅長的「與讀者一起長大」的說故事能力。

系列作品橫跨11年 說讓大人小孩都買單的好故事

前迪士尼、皮克斯首席創意總監、同時也是一手催生奧斯卡最佳動畫《冰雪奇緣》的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ter)接受商周專訪時便曾指出,好的故事,必須讓觀眾「發現自己也身在其中」。

他舉例,《冰雪奇緣》的故事情節就不是瞄準動畫片的愛情戲碼,而是兩姐妹之間的親情,這是所有人在生命中都會面對到的共同課題,也因此讓成年人也願意為它買單。

就像當年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動畫,相隔11年推出《玩具總動員3》,卻能打破續集魔咒大賣,就是因為劇情跳脫了歡笑與溫馨,玩具主角們面對被主人拋棄的危機,宛如成人在職場可能遇到被冷落的現實困境。

「當你在戲院內聽到周圍的笑聲與驚嘆聲,就證明了參與這一切的快樂感,是現代影迷的娛樂核心。」《紐約時報》點出了漫威電影的終極魅力。

從2008年的《鋼鐵人》到現在,漫威推出的這些英雄角色,已經陸續陪伴影迷們走過了一個十年,作為系列的終章,《紐時》以「超級英雄的告別派對」為《終局之戰》做下註解。

從衝動到成熟、從單兵作戰到懂得團隊合作,作為觀眾,我們這十年,不只一路看著鋼鐵人、美國隊長與雷神索爾等英雄在角色上的轉變,更是見證了自己這十年來,參與這趟英雄旅程的回憶投射。

隨著《終局之戰》的上映,預料未來漫威將一次拿下半數全球票房排行榜上的5席位置,而其中4席皆是復仇者聯盟系列作品。

透過有缺陷的英雄,提供觀眾找到角色投射,再加上「讓每個人參與其中」的說故事手法,漫威藉由復仇者系列,不只在影史、更是在娛樂產業內都立下了一座難以超越的里程碑。

核稿編輯: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