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簡介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蔡佩頴,專長為數位媒體與社群行銷、觀光傳播及健康傳播。蔡老師表示,走入農村需接地氣,拋開老師學術的光環,持續用心花時間與在地民眾搏感情,唯有贏得對方信任後,所提供的協助才會產生影響力。

成果面向呈現

社區發展:加強農友自我行銷力
帶動產業:提高觀光能見度
解決場域問題:建立農友學習平台
學生後續影響:磨練傳播力、認清自我

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消費者行為模式改變,擅長數位媒體與社群行銷的世新大學蔡佩頴老師認為,培養農民與休閒農業業者擁有基本數位行銷或內容行銷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在爆發疫情之後,農村社區是否具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數位行銷力,變得更為關鍵。宜蘭三星鄉鄉長李志鏞也對此深有感觸,因此109年蔡老師在三星鄉成立農學堂時,獲得李志鏞的大力支持,號召了許多本地農友成為學員,而李志鏞也被封為農學堂榮譽校長。

培育種子教師,農學堂永續運作

在地青農參加農學堂完整研習後,成為種子教師,就能一棒接一棒,以循環培力的方式永續運作。

李志鏞表示,宜蘭有大約近200位返鄉青年回鄉務農或經營民宿,他們也一直希望可以提升自我行銷的能力,只是苦無管道,因此三星四季農學堂開辦時受到社區熱烈歡迎,不管是手機拍照、影片教學或電商經營都是熱門課程,實際來上課的人數比原先預估的多出了一倍,老、中、青三代都有,可見得農友們對於學習數位行銷的需求有多麼迫切。

更重要的是,農學堂這個學習平台,並沒有因共創計畫結束而畫上句點,蔡老師表示,去年完整參與研習的青農們,都已成為種子教師,隨時可以跟其他農友們分享行銷經驗。原本蔡老師今年有規劃「女力講堂」,想要邀請幾位在地經營有成的新女力來開設課程,像是宜紅茶苑及甜米樂的老闆娘等,只是因疫情關係延宕至今,下半年若疫情趨緩可能就有機會順利開課。蔡老師表示,透過每一年的培力養成,將來農學堂就能不斷傳承經驗,一棒接一棒,永續運作下去。

開設群組、成立電商,凝聚青農力量

農學堂群組串聯三星青農,有助於人力支援及設備共享,電商上架更協助農友的農產品品牌行銷。

青出宜蘭農業合作社總幹事林意評,同時也是農學堂學員長,他表示農友們從學堂上學習到的東西十分受用,尤其是在行銷方面,而且,在地青農也因為參與農學堂的課程而有了更強的連結。雖然農學堂沒有實體組織,學員們卻因為同修的關係,建立了一個群組,形成一個龐大的數位聯絡網,大家會在群組中互通訊息,包括不同農場在不同收成季節時的人力支援,以及農具設備共享等,凝聚三星青農的力量,彼此一起打拚扶持。

同時,農學堂的數位平台也協助社區培育近30位農友的農產品品牌行銷,包括商品拍攝、蝦皮電商上架等,自從電商平台成立到現在,都在持續運作中。蔡老師表示,這個實驗性的電商平台,可以給沒有能力架設電商平台的農友們一個認識電商的機會,而其中有不少商家也在嘗試過後決定自己架網站,另外像是宜紅茶苑、青出宜蘭農業合作社原本就有自己的官網或電商平台,也能在觀摩中更加精進,蔡老師表示,這些都是良好的正向發展。

宜蘭三星物產多

三星鄉位於蘭陽溪中上游,土壤肥沃、水質甘醇,孕育出非常多優質蔬果,其中最出名的明星產品就是三星蔥,其他農特產品還包括三星白蒜、上將茶、三星上將梨、桶柑、三星好米及銀柳花卉等。

學生當小編,實際運用傳播專長

社群網路背後的小編,就是學生們,他們可以在此練功,測試平日在傳播行銷的專業所學。

三星四季這個品牌,是因共創計畫所創建出來的,除了有蝦皮電商之外,還有臉書粉絲團、IG帳號、YouTube頻道與LINE@生活圈等網路社群,背後的小編,就是蔡老師的學生。由於蔡老師教授的是數位媒體與社群行銷、觀光傳播及健康傳播等相關課程,對學生來說,這些社群網路就是個實際操作的平台,學生們可以在此練功,測試平日在傳播行銷的專業所學,因此每一年小編都會換人做做看。

蔡老師認為,行銷是一項工具,她希望學生們可以學會如何用這項工具幫助別人,因此,當他們在訂定主題沒有方向的時候,老師就會建議他們跨出年輕人的溫層,把目標放在三星鄉,也等於是在學生心中植入地方創生的觀念,希望將來有機會,他們就能將自身專業運用在農村社區中。

以專業協助農民,學生:「很有意義!」

耕莘多媒體設計的學生來到農學堂實習,將所學應用在農民的需求上,也改變了原先對農村的想像。

蔡老師說,最感欣慰的是,能夠透過共創課程,翻轉學生對於農村的刻版印象。像是農學堂開辦時,與世新學生一同前往協助的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的黃承瀚就說,這算是他與農村的第一類接觸,「以前我以為農村就是老老舊舊的,直到了解三星鄉的農莊與精緻產品時,才知道並不是我印象中的那麼一回事。」

就讀多媒體設計的黃承瀚,以實習生的身分來到農學堂,他運用專長,協助蔡老師架設官網、蝦皮電商、設計團隊T恤,在農學堂課程中,更擔任小助教,協助農友們實際操作手機拍照等。他還為農民們設計了一組端午禮盒,從產品規格到包材、商標及視覺印象一手包辦,拿出成果的時候讓他很有成就感,也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專業是可以幫助到農民的,「讓我覺得那半年的實習與付出特別有價值。」

蔡老師的學生中,也有人一開始不願承認自己是農二代,直到透過共創所學、引發光榮感,開始思考自己或許能夠為原鄉農村帶來改變,進而願意投入農村工作。還有學生依據農學堂的學習經驗,找到相關工作,也有人自發與社區進行合作,繼續為農村付出。

行動美術館,持續扎根美學

蔡老師自108年起推動的行動美術館,至今仍在世新大學USR計畫下持續開展,目前已經合作過的大洲國小同意每季舉辦一次。109 年的行動美術館也加入英文單元,運用世新大學為 CNN 全臺唯一夥伴大學的優勢與資料庫獨家進用權,設計配合農旅主題的英文小單元,藉此增進學童的國際視野。

青農代表

種子教師方妍婷:「要開設農村媳婦成長營!」

從學員到種子教師,宜紅茶苑老闆娘受益良多,與先生順利研發新商品,帶領品牌從傳統走向創新,因此想把經驗分享給更多像她一樣的農村媳婦。

成為三星四季農學堂種子教師的方妍婷,是黃記製茶廠的媳婦,也是宜紅茶苑現任老闆娘,去年身為農學堂學員的她,每一堂課都去上了,她說,來上課的農民朋友有老、中、青三代,過去長輩看著年輕人整天用手機拍照、發文,力氣都不是用在田裡,會有種不能諒解的情緒,自從長輩們也來上課之後,對行銷、品牌有了更多的認識,終於能理解並支持青農想做的事,無形之中打破了兩代間的隔閡,「這讓我與公婆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進展。」

課程之後,方妍婷與先生黃子誠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家品牌的定位。宜紅茶苑雖然有紅茶二字,但在過去,茶苑的茶品有七成都是烏龍茶,因為家中長輩認為烏龍茶是臺灣茶品的主流,就算名氣做不過高山烏龍茶也要做。但身為第二代茶農、並榮獲宜蘭縣第二屆有機茶王殊榮的黃子誠,其實是很愛紅茶的,而方妍婷也覺得不管從品牌名稱或行銷策略來看,宜紅茶苑都應該發展紅茶商品來展現品牌特色,於是著手在紅茶品項上精進,甚至推到國際賽場上,其中的「鳳梨香紅玉」,就在今年一舉獲得比利時國際風味品質評鑑三星獎!

紅茶拿下國際大獎後,就像是給了方妍婷一劑強心針,讓她更加確認品牌走向,長輩也因此將態度放軟,不再堅持傳統做法,甚至主動提議可以多做一些紅茶。宜紅茶苑於是從過去只有三款紅茶,發展到現在已有七到八種不同產品,這可說是突破性的發展,也等於宣布宜紅茶苑從這一刻起,正式從傳統走向創新。

蔡佩頴老師認為,這些寶貴的經驗非常適合與更多農友分享,於是規劃邀請身為種子教師的方妍婷,在今年農學堂的「女力講堂」上開課。提到農村女力,方妍婷很有感,她說去年來農學堂上課的女性比男性還多,而且很多跟她一樣都是媳婦的角色,因為多數男主人都遇到農忙,就推派太太來上課,「如果今年能順利開課,那簡直就像是農村媳婦成長營。」也是這樣的機緣,讓她認識紀元農莊大媳婦、同時也是甜米樂的老闆娘賴昀呈,「她們家種米,我們家種茶,我們就一起合作研發不同口味的茶香米香。」

不只如此,蔡老師也將宜紅茶苑的茶介紹給1988宜蘭怪怪的家民宿,讓他們設計紅茶香司康;還有開設旅行社的學員在課堂中認識了三星蔥的農場主人,就把農場納入他的行程規劃中。這樣的跨域合作,可說是參加農學堂促成的美事,蔡老師也希望將來三星農友間還有更多想法、彼此激盪、相互合作,真正達到「共學、共創、共裕」的目標。

學生代表

曾靜、陳玉伶跨系而來,積極參與共創

經由學長姐的傳承以及往年成功經驗,引動兩位轉系生積極參與共創實踐,協助老師寫共創計畫。

去年年底,蔡佩頴老師有一堂農村體驗行銷設計課,她將場景設定在宜蘭三星鄉,讓學生發揮創意,到天送埤森鐵文創園區、安農溪分洪堰風景區,以及三星鄉新秘境破布烏堤防等熱門觀光景點拍攝網美照,還安排學生們到蔥仔寮體驗農場及宜紅茶苑進行六色茶體驗活動。同組參與活動的陳玉伶及曾靜同學表示,當時就為自己許下了美好的願景,希望有一天可以重返三星鄉。

曾靜和陳玉伶都是轉系生,分別從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及行政管理學系轉到傳播管理學系,看到學長姐們參與共創計畫,也常聽到蔡老師分享計畫成果,又在那次的網美照FB按讚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兩人進一步與蔡老師談過後,決定參與今年的共創計畫,並且陪著老師一起寫計畫書。

不過,身為都市小孩的她們,對農村知之甚少,是因為要拍網美照,才第一次去到宜蘭三星鄉。為了寫計畫書,在網路上搜尋了很多資料,而三星鄉舒適愜意的氛圍十分吸引她們,因此從「宜居慢活」的概念延伸至無障礙農遊空間的推廣,也成為蔡老師今年共創計畫的主軸。

目前擔任三星四季粉絲專頁臉書小編的兩人,同步管理官網、IG及蝦皮電商,從中學到很多實務經驗,像是從電商的操作中學到定價策略、也從臉書抽獎活動中反思成效,並且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曾靜就覺得自己真的很喜歡處理圖檔,而陳玉伶則認為自己很適合寫文案、寫企劃,兩人各自找到適合的領域,對於將來畢業後就業,也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共創計畫里程碑

[年度/合作場域/共創計畫重點]
◆108年/宜蘭縣三星鄉/拍攝四支「看見臺灣的三星四季」農旅影片並舉辦首映會,創建臉書粉絲團、YouTube頻道與LINE@生活圈等網路社群平台,並推動行動美術館
◆109年/宜蘭縣三星鄉/成立三星四季農學堂,透過開設數位行銷課程,提升農村數位運用的能力與思維,提高在地農夫自學力,串連地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