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簡稱台積電、TSMC)與索尼集團等合作,在日本熊本縣建設新工廠的方針已敲定。據稱總投資額為8000億日圓(約新台幣2000億元)規模,預計日本政府最多補貼一半左右。日本政府向海外企業提供鉅額支援實屬罕見,可以預想今後或將出現波折。

在全球半導體短缺加劇的背景下,台積電將繼美國和中國之後,將第3個域外投資目的地選為日本。從經濟安保和半導體優先採購這種應對危機的角度出發,日本這一年多不斷地伸出熱情的橄欖枝,在台灣生產9成以上的台積電終於接受了日本的請求。

不過,今後仍面臨很多阻礙。第一是補貼的提供方式。日本政府計劃在10月底眾議院選舉後編制的2021年度補充預算案中,列入數千億日圓(約新台幣250億元)預算作為給台積電的補貼。此前,日本政府從未給一家海外企業提供如此鉅額的產業支援。

如果日本的稅金被用在台積電身上,將出現大量批評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建廠的協調取得進展,是因為有了索尼和電裝等日本企業的參與。如果多家日本企業向新工廠出資,就避免了只向台積電注入稅金的事態。

不過,台積電此前幾乎沒有以合資形式運營過半導體工廠。因為擁有強大的技術和嚴格的利潤管理,台積電不願意以出資的形式與其他企業合作,在整個行業內作為「最討厭合資的企業」而聞名。2020年在美國的新工廠也是台積電單獨出資。


因此,索尼等日本企業能向新工廠出資多少,將成為今後的焦點。如果想讓新工廠優先向日本供貨,日本企業最好出資多一些。「如果出資不多,新工廠可能基本上按台積電的意志運行」,日本的半導體廠商高管表示。

以鉅額補貼為前提,川普前政府積極招商,台積電於2020年5月決定在美國建設首座尖端工廠,但現在也圍繞補貼面臨著沉重的課題。

6月,美國國會參議院考慮到台積電等企業,表決通過了向半導體行業總計提供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補貼的法案。不過,目前從宣佈新廠已過去1年半以上,眾議院的相關法案連補貼的內容都沒有納入。審議也沒有進展,給台積電的「補貼」完全無法落實。對於向海外企業提供鉅額補貼,在美國也存在很強的反對聲音。

此外,對半導體短缺感到不耐煩的美國政府9月宣佈,半導體供給的過程不透明,強烈要求台積電等企業在45天以內披露供給情況的詳細信息。但是,企業方面打算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期待優先向本國供貨的日本新工廠如果沒有日本企業的出資,預計也會出現這種事態,新工廠有可能被台積電一手掌控。

進一步的問題是,台積電預定在日本生產的半導體並非「尖端產品」。這是電路線寬為20奈米以上的產品,在行業內被稱為「成熟產品」。台積電的最尖端技術為3奈米。如果在日本生產的只是20奈米左右的晶片,最多落後了6代,屬於10多年前的技術。同時,產品的生產需要多種半導體,預定在日本生產的僅為一部分。是否確實能關係到日本的經濟安保,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行業相關人士預測稱,「到(新工廠投產的)2024年,半導體的供需關係將明顯放緩」。日本投入數千億日圓(約新台幣250億元)的意義,將在今後受到真正的考驗。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

「日本半導體」復興只是幻影?

日本半導體屢遭挫折的三個教訓

責任編輯:陳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