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競選團隊為了贏回在疫情間流失的人心,力求在11月大選前推出疫苗。《CNN》報導,許多專家雖然認為不太可能,但也不認為機率是0。在美國,目前已有7個候選疫苗進入第三階段人體試驗,所以接下來幾個月,至少一個能夠成功上市的疫苗很可能會出現。

不過,一劑有效的疫苗,就是拯救全球沉淪經濟的銀彈嗎?包括WHO和經濟學家在內的專家都警告,有了疫苗,復甦之路仍可能既緩且長。

為什麼呢?有3個原因:疫苗並不是100%有效而且數量有限、國內及跨國的分發難題、以及,大眾真的願意施打疫苗嗎?

從藥廠到消費者:疫苗的分發旅程猶如闖關打敗大魔王

首先,是疫苗的有效程度。過去,WHO表示,一支疫苗成功發揮效果的比率應達到70%以上才算合格,然而,這次為了加快疫苗推出速度,WHO將最低門檻下調為50%。也就是說,一個人之後施打疫苗後,仍有較高的機率染病。

再來,是疫苗劑量以及分發難題。諮詢公司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希爾林(Neil Shearing)指出,研發方表示今年可以提供10億劑,2021年可以再提供70億劑。然而,這些數字的前提是:多支疫苗都經核准,更不用提施打疫苗所需的針頭、注射器和玻璃瓶都面臨短缺。

除此之外,深入去看疫苗的分發過程,會發現好像在闖關,需跨過重重障礙。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戴廷龍表示,做出疫苗只是成功的一半,因為「疫苗供應鏈是史上最令人困惑的複雜供應鏈」,後半段的分發旅程將是更大的挑戰。

以美國來說,經疾管署核准施打疫苗的機構需向美國衛生部「下訂單」,衛生部會再次確認該機構是否有資格分發疫苗,接著,如果疫苗供應受限,則機構可能會分配到比較少劑量。還沒完,訂單接著會用數位形式遞交給疾管署,它將再次決定機構可以分配到多少劑量。疾管署接著將訂單轉給美國最大的藥品物流公司麥卡遜(McKesson),它會在24小時內發貨。

更棘手的是,不同疫苗須搭配不同的配送方式。舉例來說,目前最有希望在美國第一波分發的Moderna和輝瑞(Pfizer)所生產的疫苗,前者的保存條件是華氏-4度(約攝氏-20度)以下,後者的保存條件則是華氏-94度(約攝氏-70度)以下。

《CNN》指出,這90度的保存條件差距,將造成截然不同的配送要求。Moderna疫苗將保存在製造工廠或麥卡遜的配送中心,接到訂單後,麥卡遜將直接發貨,以冷凍液形式存放於10劑量的小瓶子中,在正常的冰箱溫度中,它最多可以保存兩週。

而輝瑞疫苗的超低溫保存要求需要更嚴苛的配送環境。疾管署將直接向輝瑞發送訂單,疫苗需在裝滿乾冰的特殊運輸容器中運輸,為了保持低溫,每五天必須補充乾冰到盒子裡。由於只適合大批量運輸,加上保存設施需求,因此很可能在較大的醫院或公共衛生部門才能施打輝瑞疫苗。

有意接種疫苗比率低,傳染高峰期凜冬又將至

最後,即便疫苗成功滑壘抵達接種機構,最後一關是,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施打疫苗?根據德意志銀行的調查,只有61%的法國人願意在未來六個月施打疫苗,在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和美國,也只有約70到75%的人有意接種。

疫情廣泛延燒下,疫苗陰謀論在各地發揮影響,在歐洲僅有一半的人認為疫苗是安全的,而那些不願施打疫苗的人很可能構成防疫風險。

透過疫苗分發過程中會遭遇的障礙,可以看見:疫苗並非拯救經濟的救命仙丹。除此之外,《彭博》(Bloomberg)指出,經濟復甦的幅度正在放緩,美國政府提供給留職停薪者的紓困金要沒了,銀行的暫停還貸計畫也將到期。凜冬將至,新一波的感染潮可能會再次出現,替經濟前景蒙上陰影,PIMCO全球經濟顧問費爾斯(Joachim Fels)表示:「反彈,已經過了高峰。」

(參考來源:USA TodayCNNBloomberg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