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臉書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

1月底,臉書公布2020財年第四季財報,收入和淨利分別飆升33%和53%,每月固定有33億人--超過全世界4成人口--使用旗下app,創歷來新高;但同時,臉書的聲譽卻面臨「內憂外患」,員工公開批評、罷工,現任總統拜登曾公開表示臉書是「大問題」,川普支持者成群離開臉書,國會則持續對它執行嚴厲的反壟斷調查。

問題的中心,聚焦於把臉書帶上世界舞台的男人: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身上。

《富比世》去年7月時報導,一則調查發現,僅有20%的受調者對佐伯格持正面態度,56%的受調者不喜歡他,是所有科技巨頭執行長中最不收歡迎的人。

一位用平台連結全世界的人,為何變成人人針對的對象?情況開始急轉直下,是在去年6月,推特把川普暗示要暴力鎮壓示威者的發文貼上「誤導」標示,臉書員工不滿自家公司毫無作為、罷工抗議,接著,逾400個品牌跟上臉書員工腳步,撤下投放在臉書的廣告。

當時,佐伯格的說法是:「我知道許多人沮喪總統的貼文居然還在,但我們的角色是,我們應該盡可能讓言論自由表達,除非會造成立刻的損害或危險。」

「捍衛臉書的言論自由」

捍衛言論自由,一直是佐伯格的對外「銘言」,也是他的信念和理想。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後,外界批評臉書未能遏制誤導性的假新聞,許多人認為這些假資訊加劇了美國人之間的分裂,並使得競選相關的言論比往年更為惡劣,佐伯格對這些批評頗感震驚。2017年,他遊歷美國30個州,聆聽各方意見,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應保持言論開放,而非任意封鎖。

作為一個社群平台,佐伯格想要讓臉書成為自由的「水管」,各方資訊在上面流通,但不可諱言的是,臉書打從誕生就不是單純承載資訊的容器,而是透過其「推薦演算法」影響了佐伯格自己也支持的民主以及言論自由內涵。

2016年,臉書對自家平台做了調查發現,用戶加入極端主義團體,有64%的狀況都是因為臉書「推薦」他們加入,包括「建議加入的社團」以及「探索」等內建功能。

維吉尼亞大學教授西瓦(Siva Vaidhyanathan)評論,佐伯格可能自己也「不願」認真去思考他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他想了,他可能會睡不著覺。」

在《臉書:內幕故事》(暫譯,’Facebook: The Inside Story’)這本書中,作者列維(Steven Levy)指出,佐伯格野心過大,這麼年輕就創辦了臉書,從一個大學網站變成全世界的社群網絡,他讓臉書快速且爆炸性地成長,卻小看平台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因演算法而起,也深受其害

2016年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盜用臉書用戶個資影響大選,之後臉書展開一系列內部調查,並成立跨部門的特別小組「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以及「誠信團隊」(Integrity Teams),試圖解決臉書造成的問題。

「2016年到2018年就像他們的『找尋靈魂』時期」,數位倡議組織Civic Signals高管帕里賽(Eli Pariser)如此形容,「他們那時想著:『天啊,我們是不是真的把世界搞壞了?』」

當時,臉書在內部坦承,他們的確讓人們更加分化了,2018年一頁簡報寫道:「我們的演算法利用了人腦對分化的吸引力。」符合佐伯格對中立性的堅持,臉書團隊試圖推出增加用戶可以互相「同理」的產品,而不是直接抹消極端言論。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案包括在社團裡設立「熱鍵」,當有用戶快吵起來時,可以用來快速另闢討論用的子社團,或是調整演算法,讓用戶有更大機會接觸並加入非「同溫層」的社團。

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基本上跟臉書原本的產品邏輯可說是南轅北轍。過去,臉書用人們花的時間、按讚、回應、分享等指標計算投入度,形成其演算法。新的解決方案可能造成低觸及,更糟的是「反成長」,可能讓臉書難以營利。

佐伯格曾告訴列維,他用一種「工程師思維」看待所有臉書的事,不管是寫程式,或是公司的成長,他都把這些事想像成一個系統,可以拆解、一步驟一步驟地予以改善。分化議題也是臉書的事,這一次,佐伯格卻發現他難以一步步解決。

把手指頭指向別人

2020年蔓延超過半年的示威動盪帶給臉書前所未有的壓力。1月,臉書加入佐伯格原本批評的推特行列,禁止川普在卸任前發文;同時,他們也決定改變演算法,不再推薦任何政治性社團給用戶,並減少政治性內容出現在動態裡,徹底扭轉之前不干涉、不插手的做法。

然而,政策急轉彎並沒有替臉書挽回太多好感。憤怒的川普成群離開,臉書的新隱私政策又進一步觸動更多一般大眾的敏感神經。臉書公布新政策,將取用用戶的Whatsapp使用習慣,作為臉書、Instagram等平台的廣告投放依據。1月12日,加密通訊軟體的下載量突然激增到500萬,其他平台如Parler、MeWe也都突然用戶遽增。

「做什麼都不對」的佐伯格,隨他的「開放、共享」呼籲變得空洞,則開始懂得求生、「躲」在其他科技巨頭後面。

臉書最近的「擋箭牌」是:蘋果。去年12月,歐盟釋出史上最嚴厲的監管草案,劍指各科技巨頭,臉書的回應乍看合作,實際表面下存在一絲不公情緒,認為法規更針對自己,暗指歐盟也應對蘋果的行為設下界線。在最新一季財報會議中,臉書也批評,蘋果將更改iOS 14隱私政策,讓iPhone和iPad用戶點選是否允許廣告追蹤而分享資訊,預料大多數用戶會拒,影響臉書的線上廣告業務,並表示蘋果的行為「反競爭」。

對臉書來說,好消息是,種種負面聲浪並未影響它的成長腳步,最後也因為臉書實在太普及,許多「出走」的用戶最終可能又回歸。就連臉書最害怕的「業務拆分」,也不太可能會發生,維德布什證券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表示,要強迫拆分業務,美國國會必須確實修法,但機率微乎其微。

但對佐伯格來說,現在或許是他最黑暗的時刻之一。列維在《臉書:內幕故事》如此評論:「臉書追求它天真的烏托邦目標,實際上是自我服務,同時完全忽視後果。直到現在,雖然他們承認臉書助長一些壞處,他們仍堅稱,臉書帶來的好處更多。」

(參考來源:The New York TimesThe New York Times(2)The New York Times(3)The Wall Street JournalForbesBloombergBloomberg(2)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