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齊柏林導演以《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紀錄著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一千多個日子後,他再度起飛,在2017年6月8日舉辦了《看見台灣》續集《看見台灣 II》的開鏡記者會,並宣布啟動新一波的跨國空中拍攝計畫,身為這場記者會的主持人,謝哲青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有歷歷在目之感。

「齊大哥生前最後的記者會是我主持的,背後還有一段故事。」謝哲青回憶道:「與齊大哥的相識是在他剛出書不久,我們在出版社的走廊遇到,一見如故有著聊不完的話題,而後慢慢成為相知相惜的朋友;從他的第一本攝影集,到後來《看見台灣 II》的開鏡記者會,齊大哥邀請我替他主持發表會,我也邀請他到我的各個節目中分享。


在6月8日記者會結束後,謝哲青立即搭晚班飛機,準備踏上「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飛機甫降落在法國,他還特地傳了個訊息給齊柏林,沒想到,得到的卻是齊柏林在6月10日罹難的消息。「迄今,我還記得那天記者會結束,我們倆坐在後台窗邊聊得盡興,他說接下來就是馬不停蹄的拍攝,彼此約定從聖雅各返台再聚一堂,互道珍重再見後,卻萬萬沒想到,自此天人兩隔。」

謝哲青與齊柏林情感深厚,除了互相力挺彼此的活動及節目,私下也會碰面,互相打氣及給予彼此工作上的建議。

台灣與世界相連 無法置身世外

從未在任何媒體前揭露自己與齊柏林深厚情誼的謝哲青表示,2017年對自己及齊柏林來說,皆是深刻的一年。當時職涯及生活遇到瓶頸的他,決定讓自己空白歸零,因而選擇踏上聖雅各之路,而齊柏林則是面對《看見台灣》後,要籌拍《看見台灣 II》的種種壓力。「齊大哥的夢想、構思不斷在成長,而他的成長有時並不是他一個人所能負擔的,與我分享他對自己、對台灣下一代的期許與夢想,也告訴我想拍《看見台灣II》的理由。」

在2013年《看見台灣》試片後,深受感動的謝哲青主動寫信給齊柏林邀請他上飛碟晚餐節目受訪。為了邀請他,謝哲青還特別寫了一段關於聖修伯里的話給齊柏林。「在訪談中,我請教齊大哥的名字是否與齊柏林飛船有關,他笑著說:『是松柏成林,意指要種樹成林,庇蔭後人。』一個人的命名,總是蘊藏著親代對他的期許。

「很多人以為《看見台灣II》背後所要談的觀點,是台灣要被看見,但齊大哥告訴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台灣與世界身處同一片海洋,呼吸同一片空氣,誰也無法置身事外,他真正關心的是,人類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資源裡,與世界共處。」謝哲青說。

大型的國土規劃及公共建設造成損害 面對脆弱要懂得更加堅強

在《看見台灣》迎向十周年之際,這期間是否有看到改變,謝哲青搖搖頭回答,「若以苛刻的方式來檢視,似乎看不見有力的轉變。其實齊大哥拍《看見台灣》有個很重要的意涵,就是希望重視國土保育。這指的不僅是自然環境生態,更多需要省思的,是身處這片土地的我們,該如何思考與利用?」這十年來,在政黨輪替下,大型公共建設的推動,針對這些公共議題,是否有真正地把國土規劃、保育及「心」放進去?謝哲青表示自己是持保留態度的,「我並非否定,不過社會氛圍的確瀰漫著要有建設改革才是進步,放眼世界,像德國、紐西蘭、法國等,皆是主張以最低限度的方式進行開發,反觀台灣,大部分的開發案仍以生態超載的方式,在透支這片土地。即便近年環保運動風起雲湧,相較之下,仍是杯水車薪,真正會在土地上,對我們及下一代的生活造成長遠影響,是大型的國土規劃及公共建設,我們在這中間是否有達到所謂的平衡?」

環境保育,強調的是我們要學習去思考行動之後的涵意:「隨手關水、關電等,是最簡單的,但這是個人行為和公共建設沒有關係,《看見台灣》喚起大眾對土地生態的了解,從中知道,要眼見為憑,我們身處的土地及自然有多脆弱。」謝哲青點明,《看見台灣》觀點,在於「脆弱」:「真正動人的藝術是讓我們「練習脆弱」而非故作堅強,在脆弱之際才可能學會同理共感,這要需要深入體會。大眾對於環境的關心,是零星而破碎的,很多人雖說都受到齊大哥的啟發,但力量卻無法有效擴大,而真正有權有能的人,他們有「看見」嗎?或者他們看到卻視而不見。」

換位思考將自己縮小 讓自己有力量真正「看見」

隨著國門重啟,掀起報復性旅遊潮,「這三年無法出國,讓大眾將活在當下、及時行樂奉為圭臬,永續的初心也會被模糊、動搖,甚至影響生態圈,反而在這個時刻,要慢一下腳步,不單是想,而是真的要慢一下。」謝哲青說,「從小我們被教導要人定勝天,但面對脆弱世界,人類要學會把自己的角色縮小,人被放大後,相較之下世界就會變小、環境也會變小。現在打開Google map,你會發現不管是放大或縮小,都是以你為中心,地圖透露就是現在的世界觀,我們其實應該要換位思考,以齊物的觀點,就不會如此自傲自滿了!」

「當人有一定的胸襟、氣度與智慧後,才能真正釐清自己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及只能做什麼?這個很重要,就某個程度,齊大哥知道他只能做什麼,他把這件事情做完做好。回到『下一個齊柏林』的議題,年輕的世代可以盡情去摸索、去嘗試,然而在這條路上,他的理念,我們必須讓自己有一份力量延續下去,回歸生活面去思考仍是最重要的。《看見台灣》最珍貴的,是齊柏林在鏡頭背後的思慮及遠見,這才是最需要被『看見』的。」謝哲青說。

【看見台灣 改變10X10論壇】 力挺台灣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