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亥俄州,每個接種Covid疫苗的人都有機會贏得100萬美元的樂透彩;在紐澤西州,打疫苗的居民可以拿到免費啤酒;紐約某疫苗接種處則誇耀:打疫苗就可以免費獲得一支大麻捲菸。

自年初以來,美國成功催動疫苗接種力度,至今美國已超過1億6千萬人施打第一劑疫苗,提早達成拜登設定7月4日美國國慶日前要完成的目標。

但如果算上小孩,總接種人數仍不到美國總人口一半,在美國一些地區,接種疫苗的速度已開始放慢。這也是為什麼,各州和商家使出五花八門的誘因,試圖說服對疫苗遲疑的人趕快去接種。

英國——世界上最快展開疫苗施打的國家——也面臨相似問題。英國開始打疫苗後,民眾對疫苗的遲疑下降,但施打狀況依然不平均:英國西北方博爾頓醫院裡23位病患染上正在英國傳散的印度變種病毒,其中多數人都有資格施打疫苗,卻只有5位去施打。

接種疫苗,可以達成「群體免疫」?科學家開始打上問號

去年底當新聞指出新冠病毒疫苗有效程度可能超過90%,當時似乎開啟一絲希望,疫情終於可以被消滅。

但過去這幾個月,這個令人興奮的希望開始屈服於複雜的現實。對各國政府來說,變種病毒一直冒,人們又持續猶豫不打疫苗,正阻礙他們重啟經濟、讓生活重回正常的計畫。

對於追蹤疫情進展的科學家來說,他們開始質疑:就算有充足的疫苗,社會是否能夠真正達到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指的是,一旦達到足夠的免疫比例門檻,傳染性疾病就能夠根除,不管是因為染疫人數太多,或是透過疫苗接種的方式。根據理論,只要超越該門檻,病毒傳播速度會大幅放緩,最終消失。

疫情剛爆發時,一些科學家期望這個免疫門檻僅需要60%這麼低。去年大多時候,美國衛生機構非正式地把此門檻設定在75%。

華盛頓特區疫苗研究基金會執行董事黑爾(Peter Hale)表示,由BioNTec和輝瑞(Pfizer)研發的mRNA疫苗試驗結果當時顯示,有機會跨此門檻。但有鑑於目前美國最盛行的是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比之前的病毒還要更容易傳播,現在想要達到群體免疫的門檻可能提高到接近80%。

在英國,印度變種病毒可能正在擴散,比英國變種病毒株還更會傳播,又進一步把群體免疫這道計算題變得更難。

結果變成,假使猶豫不去打疫苗的人沒被說服、沒改變主意,假使新型變種病毒株持續擴散,許多國家將很難消滅Covid-19,而是持續受新感染潮衝擊,被迫採取新一輪限制措施。

德州大學Covid-19模型聯盟的負責人邁耶斯(Lauren Ancel Meyers)指出,總人口多少比例的人需要接種疫苗,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預估落在60到80%區間。

「我不會說群體免疫不可能」,邁耶斯說:「但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多數社區、城市和世界上大多地方,很可能達不到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2大挑戰:不可測的病毒及人類行為

達到群體免疫的比例預估之所以差這麼多,因為有2個不可預測的因素:病毒的行為方式以及人類的行為方式。科學家還未了解新型變種讓病毒更易傳散的程度為何,也不清楚多少人會接種疫苗。

這導致科學家初始的計算通常很粗略,佛羅里達生物統計學家迪恩(Natalie Dean)說,假定人都是「在各處規律彈跳的氣體粒子」,而非有不同接觸模式、甚至可能變成潛在超級傳播者的活生生人類。

在混雜的現實中,就算接種疫苗,也會產生變數。在非洲東邊外海一個海島國家賽席爾(Seychelles),雖然疫苗接種率高,疫情再次爆發。一些研究員相信,這是因為該國依賴中國製藥公司國藥集團的疫苗,一些研究指出其臨床試驗有效度高,但實際有效程度僅50%。

研究員也不清楚疫苗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程度為何,雖然早期研究表示,疫苗的確能夠限制已接種疫苗人體內病毒傳播出去,但針對未來出現的變種病毒,現有疫苗是否能夠做到同樣的事,尚未明瞭。

科學家傾向把群體免疫想成一個累積的過程,而非一個跨過就完工的終點線。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艾德蒙斯(John Edmunds)表示,群體免疫並非「開關按鍵」,人口中免疫的程度越高,越容易見到病毒傳播減緩。

「最終,我們將需要人口中非常高的免疫程度,病毒才會在沒有社交限制的狀況下難以擴散。不幸的是,我們離那個階段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說。

一旦一個地區真的達到群體免疫,就算有外來病例,也不會造成感染擴散。諾丁漢大學病毒學教授鮑爾(Jonathan Ball)以麻疹舉例,只有在當地免疫水平落到特定門檻以下時,疫情才會爆發。「如果每年都有少數染上麻疹的人入境英國,但多數人口都免疫,因此疫情不會升溫。」

「許多人誤解群體免疫的意思,就連醫界人士也不例外,他們把藉由疫苗接種減少病毒傳播和真正的群體免疫搞混」,東安格里亞大學醫學教授杭特(Paul Hunter)表示。

「對我來說,濫用『群體免疫』一詞可能會造成破壞,有2個原因」,他說:「第一,一些人可能會誤以為他們不需要接種疫苗,就能夠被身邊已接種的人保護。第二,人們把群體免疫當作理由,太快就放鬆社交距離限制。」

就連最好的疫苗,人們還是猶豫不決不願施打,杭特懷疑如此下去是否能夠達到群體免疫,免疫效果將隨時間衰退。

現在世界大多地方都還未施打疫苗,假使現在各國就開始相互開放旅行,疫苗施打不完全的區域可能會爆發新疫情,並進口可能突破疫苗防護的變種病毒。「城市可能變成大型蓄水池,病毒在其中持續孳生、演化,我們非常可能看到變種病毒在世界各地出現和流竄」,邁耶斯表示。

要盡可能刺激疫苗施打率,各國關卡重重

在美國,公衛專家相信,免費啤酒這類誘因,或者要求打疫苗是就業就學必備條件,可能可以吸引對疫苗「無感」的人去接種。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教授賴希(Jennifer Reich)表示,首要之務是鼓勵這些並非故意反對疫苗、但也沒有特別動機想打疫苗的人。

但成功鼓勵這些人之後,事情將變得棘手。有幾群人對疫苗猶豫、懷疑甚至根深蒂固地反對。在美國,這些人包括一些川普支持者——長期淡化疫情的嚴重性,以及一些不喜歡落入常規的左翼分子——他們蔑視任何「非天然的」東西。

排斥疫苗的情形不只存在於美國。根據一份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間橫跨14個國家的調查,每10人中有6人願意施打疫苗,其中法國、新加坡和日本最不願意打疫苗。

近期,Oxford/AstraZeneca疫苗引發的罕見副作用更打擊了施打信心。3月該疫苗被勒令暫停施打後,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認為打該疫苗是安全的人數明顯下降。

在西方國家,少數族群團體對疫苗通常抱持更懷疑的態度,因為歷史上曾受醫療體制傷害。 在美國,黑人和拉丁美洲裔成人是最可能在打疫苗前說要先「觀望」的族群。收入多寡也會影響,是否認識身邊有人已打疫苗,是一個人是否接受疫苗的重要因素,2021年稍早,比起收入不到4萬美元的家庭,收入超過9萬美元的家庭已施打疫苗的機會多了近2倍。

在英國,猶豫不打疫苗的程度下降,但這種情緒依然存在於黑人、亞裔和少數族群裡。4月時,一份調查指出,66%的白人說若受邀,他們願意打疫苗,相比之下只有55%的黑人願意。

近期疫苗副作用登上新聞頭條——即便副作用很罕見——打擊疫苗接受度。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員德-菲格雷多(Alex De Figueiredo)說,最常見不確定是否要打疫苗的原因,往往是安全考量,尤其是擔心AstraZeneca疫苗會帶來血栓副作用。不過,允許民眾能夠選擇要打哪款疫苗,有助於提升信心,英國已開放40歲以下的人選則要打哪種疫苗,將刺激施打率。

除掉安全考量,年輕族群可能有更高比率會猶豫不想打疫苗,因為他們不太容易因染疫病重。「目前的挑戰是,我們無意間向年輕人傳達了他們可能真的不必擔心會病重的訊息」,賴希表示。

部分問題在於,Covid-19現在以「對個人有益」的方式推銷,而非從集體利益的方向推廣。年輕人比較可能是無症狀患者,可能有更高機率傳染病毒給他人。

BioNTech和輝瑞疫苗現已在美國獲得批准,12歲以上的兒童可以施打,有望讓更多人口都接種疫苗。但是,專家預期許多家長會猶豫,因為他們會從個人風險及利益角度做打算,認為更少孩子因Covid-19患重病。「我們之前已經經歷跟大人之間的鬥爭,現在要替孩童施打疫苗,我認為我們可能面臨更大的鬥爭」,邁耶斯說道。

相反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往往更相信疫苗接種的好處,因此,當他們獲得更多疫苗供應時,民眾可能會更願意接種疫苗。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疫情前2015年至2019年對149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許多地區的受調者更有可能認為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不過也有例外,在巴西,國家首長對疫苗持懷疑態度,導致巴西民眾更不願意接種疫苗。

鮑爾說,中低收入國家的人們「知道傳染病有多可怕」。關於如何增加發展中國家拿到的疫苗供應數量,雖然爭論仍在繼續,鮑爾補充說:「諷刺的是,無法獲得疫苗的人最有可能接種疫苗。」

責任編輯:張方毓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