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上週正式重返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ccord),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重新注入動能,但中國可能將成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推動全球氣候合作的一大難題。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在上台之後,於19日宣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規劃要在未來30年大砍二氧化碳排放量,並準備重新取回在氣候議題上的領導權,但在美中關係仍處於冰點之際,拜登要如何實現他的政見,在氣候議題上與中國進行周旋,正面臨重重難關。
美國重返氣候議題 把中國拉回談判桌
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他的聲明中強調,氣候變遷將成為美國國內外政策的重心,並將納入各層級的雙邊及多邊對話。布林肯也已經在先前表明,希望與中國在氣候議題上進行合作。
美國的重新歸隊,率領全球採取氣候行動,而中國將是無法迴避的合作對象之一。中國是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在全球總碳排放的佔比大約是28%。
雖然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中國承諾其碳排放在2030年會達到峰值,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宣示,要提前這個時程,並承諾在2060年將實現碳中和。然而,要如何實現碳淨零排放,中國維持模糊態度。也有不少人質疑北京在氣候數據上灌水,且中國也沒有表明,是否會將碳排放的管制擴大至中國境內以外的地區,因為中國在海外投資了大批的燃煤發電廠。
這些不確定性,都增加了拜登推動氣候變遷政策的困難,可能也會讓拜登的批評者有藉口指控他,無法強迫中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起責任。
一帶一路全球蓋燃煤電廠 美國圍堵中國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全球能源監測組織(Global Energy Monitor)的報告指出,中國在2020年新建設的燃煤火力發電廠,比去年世界各國的總和多出3倍。而且,中國也計劃資助多個國家,興建數十座海外燃煤發電廠,這也將威脅到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
拜登上個月簽署行政命令,推動讓美國不再資助國際組織進行化石燃料能源設施的建設,這項舉動被認為是為了孤立中國,迫使中國停止投資海外燃煤發電廠,並「綠化」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
但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分析,這項行動將冒著讓貧窮國家投入中國懷抱的風險。而這項行動要能成功,拜登政府需要提出完整的外交、貿易及乾淨能源政策,來推動國際性的合作,因為光憑美國之力,恐怕無法讓貧窮國家拒絕中國對燃煤發電的資助,轉而投資再生能源。
交換氣候合作 台灣、人權將成籌碼?
儘管美中雙方都認定氣候變遷是一個要互相合作的領域,但正值美中關係處於低點,而拜登政府又必須同時處理新疆人權,美中貿易、竊取智慧財產、以及台灣等議題,但要把氣候問題從這些議題中獨立出來將相當棘手。
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曾表示,氣候是必須處理的關鍵獨立議題,不會與其他議題進行交易。但是,中國外交部堅持,美國不能一邊干涉中國內政,還一邊談合作,並要求美方要先在重要領域創造有利條件,暗示美國必須在其他議題上有所讓步。
環保團體常綠行動(Evergreen Action)共同創辦人瑞克特斯(Sam Ricketts)接受Politico訪問時說,「有任何一個問題是看起來簡單的嗎?」,他認為:「這些問題都將交織在貿易及外交的談判中。」
《新聞週刊》(Newsweek)日前引述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Su Tzu-yun)的訪問說,「現在發球權在北京手中」。他說,「拜登視氣候變遷為共同議題,如果北京能參與最好,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但是,他說,北京過度敏感,常希望能一次解決所有議題。
《新聞週刊》引述他說,「如果北京堅持(氣候)交換美國所關注的人權和民主,我認為這將會非常難以達成。」
此外,拜登的氣候政策也可能在美國國內面臨阻力。《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21日的社論點出,拜登推動增加化石燃料成本,補貼再生能源的政策,能否獲得國會支持仍有疑慮,而且這項政策也可能對美國經濟帶來衝擊。社論提到,習近平會樂於在未來的碳排放問題上做出承諾,但有可能要求美國對其他議題做出妥協。然而,拜登政府如何因應中國可能的蠻橫壓力,各國密切關注。
拜登強勢回歸氣候議題,但他能否達成這項核心政見,帶領全球對抗這場全球性問題,勢必仍要從複雜難解的美中關係中,開闢一條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本文獲「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原文:美國強勢重返氣候協定 處理中國成棘手難關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