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自2月初發生軍事政變,逮補該國實質領袖翁山蘇姬,宣布進入一年的緊急狀態,結束緬甸自2011年開始的短暫準民主制度。

如今局勢持續動盪,軍方無視國際譴責,連續三晚切斷國內網路,緬甸民眾持續在街頭抗議。聯合國憂心,軍政府派兵進駐,恐怕會展開殺戮、拘捕抗議民眾。

《華爾街日報》指出,緬甸政變在當前美中角力日益加劇的局勢下,凸顯出兩國的對立狀態;在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變還將緬甸推到了中美兩強,競爭全球領導地位的前線。

中緬關係深,中國比誰都希望緬甸安穩

根據《美聯社》,中國在緬甸的礦產、石油及天然氣管線及其他基礎建設投注了大量資金,同時中國也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

《華爾街日報》也提到,對中國來說,緬甸是一個通往印度洋的戰略門戶,也是礦產、木材等資源的來源地之一。中國的油氣管道從中國內陸省份雲南省蜿蜒穿過緬甸,通往孟加拉灣,北京希望把這一路線轉變為一條由公路和鐵路銜接的更寬闊的經濟走廊。

像是由中國財團主導、位於緬甸西北的皎漂(Kyaukphyu)深水港,已經展開環評程序。這項建設正是北京一帶一路倡議中「中緬經濟走廊」的一部分,為中國打開一條通往孟加拉灣的通道。

因為緬甸對中國而言有其戰略和經濟重要性,紐約大學專業研究學院全球事務中心(NYU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教授安克森(Chris Ankersen)認為,盡可能確保緬甸的穩定,較符合中國的戰略及既得利益;當一個緬甸必須要諮詢的對象,對中國來說是有利的。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室主任趙干城(Zhao Gancheng,音譯)也告訴《美聯社》:「我看不到政變對中國有任何好處,畢竟所有投資及基礎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會擔憂情勢的發展。」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如今緬甸軍政府掌權,自然希望獲得中國支持,但如此一來會與緬甸民意相悖。《金融時報》指出,目前網路上已有大量緬甸人反中國的宣傳,包括緬甸華人在推特上發起的「反對中國支持軍政府」的運動。

中國雖在民政黨執政期間與緬甸建立起緊密的經濟關係,但也和緬甸軍方保有共同的獨裁政治語言,陷入兩難,這也是事發至此,中國始終沒有明確站邊,以不表態與中立立場,讓中國保有更多的彈性。

美國有機會藉此拉攏西方國家對抗中國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美國來說,緬甸政變讓美國看到了機會:把一個被排斥的國家變成合作夥伴,讓民主取得一次勝利,並削弱中國的支配力。

「華盛頓不會孤軍奮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師告訴《CNBC》,他們預測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國,會和美國一陣線,對緬甸軍方實施制裁,其中較棘手的會是,拉攏像是新加坡、日本這類有投資緬甸的國家。

然而,《南華早報》分析,這場政變若最後演變成「孤立的緬甸」,對美國來說,再好不過。因為緬甸軍政府真的鎮壓成功,美國變有充分理由對緬甸全面制裁,到時候東盟國家便會與之切割。

如此一來,這場政變就成了西方民主國家的「集結號」,讓西方國家團結對抗中國。

(參考來源:CNBCFTAPWSJSouth China Morning PostNikkei Asia Review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