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洛普(Gallup)最新公布的全球幸福感排名中,北歐國家繼續占據榜首,芬蘭、丹麥、冰島和瑞典仍然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這份報告還強調善良的力量,指出慷慨的行為和對他人善意的信任,是幸福的重要預測因素,甚至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重要。

今年排名前十的國家還包括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以及中東的以色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去年首次跌出前20名之後,就再也沒有重返榜單。整體來看,15個西方工業國家目前的幸福感比2005~2010年期間有所下降。

除了國家排名之外,最新報告還關注關懷和分享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蓋洛普報告發現,人們預期錢包不見後能歸還的國家,如北歐國家,幸福感排名最高。這件事證明了,只要簡單相信其他人會以誠實和正派的方式行事,就能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研究認為,善良及期待他人的善良,比避免犯罪或經濟困難等重大負面事件,更能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換句話說,相信周遭人的善意,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能為我們的幸福帶來影響。

選擇善意的連鎖效益

蓋洛普報告指出,如果慈善行為能夠反映「世界幸福報告」提及的3個條件:關懷連結、選擇和顯著的正面影響,那麼慈善行為將帶來更多益處。

關懷連結是指當人們透過奉獻,感受到社會連結時,幸福感就會被放大。簡而言之,當給予能夠加強關係時,它會更有成就感。

選擇的意思是當個人能自由選擇如何幫助他人,而不是覺得有義務這樣做時,幸福感會更大。第三個條件是知道自己的慷慨,正在帶來實際的改變,會增強付出帶來的情感回報。

報告指出,從事善舉能帶來心理上的鼓舞,並產生連鎖反應,鼓勵他人也採取相同的行為。且好處不只在於當下感覺良好,長期研究發現,持續的慷慨行為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連結、甚至延長壽命。

實驗證實慷慨的幸福感

這些發現再次證實了社會科學家長期以來的觀點,即仁慈能使施予者與接受者雙方都受益。

2017年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一項涉及50人的小型研究中,參與者在幾週內共計獲得100美元的贈款,一半的人被要求把這筆錢花在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上,另一半人被要求用這筆錢為別人買東西。實驗結束時,為別人花錢的人,比為自己花錢的人感到更快樂。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也有研究發現,幫助別人和給予別人東西,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感覺良好」化學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證明人類是社會性物種,當彼此友善時人們能活得更好。

這次許多發達國家未出現在幸福名單中,但哥斯大黎加與墨西哥上榜,顯示更幸福的世界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單純為他人買杯咖啡或幫身後的人扶門,都是提升幸福感的簡單方法。

資料來源:蓋洛普CNBC

延伸閱讀:
地球早就超載?芬蘭研究地球早超過百億人
馬斯克:先進 AI 晶片全是台灣製 中若入侵恐斷供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幸福感的關鍵,研究:慷慨與善意比有錢更重要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