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速食龍頭麥當勞因顧客數連續多年衰退,且與部分加盟主陷入長達7年的爭吵,它決定大改已實施一甲子的加盟規則。麥當勞體悟比起賣薯條、漢堡,販賣「可以賣麥當勞薯條、漢堡的權利」,才是它的賺錢本業,更重要的是它管控、審核加盟主的能力,也將影響它的成長前景。

它宣布,2023年起,美國市場的加盟主每20年須通過新審查才能繼續經營門市,不再是簡單的續約;想要加盟更多地點,也需要額外提出申請,且加盟主子女接班不再被授予加盟資格優待。

但,麥當勞93%店面都是加盟店,助它擴張到全球,2021年加盟費占它的營收近6成,為何它要冒著加盟主縮編、洗牌的風險,也要改變規則?原因在於,麥當勞和加盟主合作無間的模式,已經出現兩道難以忽視的裂痕。

數位轉型變爭執來源
漲價使客人變少,再引恐慌

首先,它在競爭中力推轉型,卻加重加盟主的負擔,兩造雙方陷入爭吵,麥當勞不得不替雙方關係按下重新開始鍵。

曾經,它之所以成功,就是和加盟主雙方互信。加盟主相信麥當勞的餐點能吸來人潮,因此願意以加價40%的價格承租屬於它的土地,並每月繳交權利金,換來業界最高單店營收和盈利保證;它則相信加盟主會努力銷售餐點,因此將營運成本「外包」。當一般餐飲業營益率不到10%,它卻享有高達逾40%的營益率。

一些經典麥當勞餐點也來自加盟主的創造。例如,大麥克由美國賓州匹茲堡一間加盟店推出;滿福堡則是加州一位熱愛早餐的加盟主發明。

但互信已漸漸流失。打從2015年開始,麥當勞因應店面平均營收連兩年比前一年下滑,推出全天候早餐,但增加加盟店工作量,引起抱怨聲浪;2020年,它打算向每位加盟主一次收取1萬2千美元(約合新台幣36萬元),支應裝自助點餐機等數位轉型成本,激起加盟主聯合抗議;去年,因為「黑命貴運動」,好幾名黑人加盟主把它告上法庭,指控它種族歧視,害他們在營收低的地區營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爭吵,麥當勞聲稱加盟新規是為了增加少數族群加盟主數量,但實際上,很可能是藉機篩選真正契合的加盟夥伴。《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一次加盟主在場的會議中,麥當勞美國總裁厄林格(Joe Erlinger)直白表示:「我們需要一起建立未來的人,不在這個房間裡。」

第二個裂痕則是,它和加盟主共同致力吸引的客流量逐年下滑,因此它要用更嚴格的「家長式」領導,助店面吸引客人。

對於目標是所有人都能輕鬆、快速享用食物的麥當勞來說,顧客數量是重要指標。但,2013到2019年,它的總顧客數量減少超過13%;今年第一季,它疫後的顧客數仍比去年同期減少1%。

麥當勞市占3年後恐不到4成,留客成首要任務
(圖表製作者:張方毓)

一個原因是,市場競爭激烈,Shake Shack等主打天然食材及體驗的「快休閒」餐廳崛起;另一原因是,它主動擺脫廉價定位,不僅漲價,並推出高定價餐點,因此流失低收入顧客;同時,單筆交易金額變大,今年第一季它每位顧客交易額比2020年同期成長5%,撐高單店營收。

客人變少、但買得更多,對麥當勞來說有益無害,但對加盟主來說是好壞參半。麥當勞現任執行長坎普辛斯基(Chris Kempczinski)2020年曾坦承:「我們一半以上的加盟主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他們知道,如果客戶越來越少,一間家族企業難以代代傳下去。」

客訴率將成加盟關卡
新規上路,關係再降冰點

如何平衡銷售成長及顧客數量,讓加盟主安心?高價轉型路不回頭,因此麥當勞從「店面體驗」下手,要用更嚴謹的規則,讓門市成為顧客想要光顧的目的地。

例如,加盟主未來想要新增加盟點,必須通過「顧客投訴多寡」關卡。2021年,它首次增設「客戶長」(Chief Customer Officer)一職,目標是讓顧客自助點餐、得來速、店內用餐的過程更無縫,並據此推出新評分機制,明年起,總部每年將訪查每間加盟店6到10次。

然而,在實績未出爐前,它的做法對加盟主只有壓力更大的作用。餐廳諮詢公司Kalinowski Equity Research調查發現,新規宣布後,加盟主將他們和總部之間的關係評為1到5分間的1.19分,是近20年來第3差的數字。

麥當勞近年來積極替品牌注入活力,找來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BTS)聯名餐點,又推出會員制。但,它成功的秘訣,其實一直是與加盟主共同成功。

這次,它重置與加盟主的關係,顯現出,如何在轉型的同時,也讓加盟夥伴對未來充滿信心,是它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