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倆一個在天空飛,一個在海裡游,兩位影像創作者,是因為「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結識。「當初因為要拍攝影片,於是找到了齊柏林導演。以往俯視鏡頭多用機械吊臂來拍,但是範圍及角度有限,因此齊導的加入,讓影片更具空間感。」袁緒虎回憶道,他們從河岸開始延伸,即使是分別作業拍攝,在看到檔案時,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那些景色既熟悉卻又陌生,心中有種難以言語的感觸。

用不同的角度看台灣,以同樣的態度關心著本質

齊柏林拍了台灣的自然環境,袁緒虎一直在拍人的故事,他們用不同的角度,記錄著台灣正在發生的事情。袁緒虎透露到跟齊導聊天時,常常會提到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話題。「當時我正在拍攝《哈卡巴里斯》紀錄片,他跟我要了座標,表示剛好可以飛過去拍些畫面,雖然最後沒有剪進去,但是透過他的影片,看到了我們所在的山林,美麗的一面之外,盜採及其他不好的事情,正在發生中。」無論是拍影片或是其他方式,越來越多人關注到環境保育等議題,像是如何把垃圾不要留給大自然,即使有了些政策的改變但是仍不夠,袁緒虎直言,或許更該關注的是本質。

隨著環保議題越來越受關注,長期身處大自然的袁緒虎導演更能深刻體會,即使政策不斷改變,但人們最該關注的還是環境的「本質」

取之海洋、用之海洋、保護海洋、彌補海洋

海洋,對袁緒虎導演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所在。不僅工作經常依賴海洋,私人時間也熱愛著海洋。就像許多愛海的人,在他的心中,對海洋除了喜愛,也有一份責任,同時,還有想要彌補的心。六月份時參與的兩次淨灘活動,他說其實自己不是主辦人,比較像是號召親友們一起去海邊撿垃圾。「對我而言,淨灘及淨海,不是刻意舉辦的活動,因為平常就有在做,挑一天沒事想去做,想加入的就一起參與。」海洋垃圾的問題眾所皆知,袁緒虎補充說,那些細小的垃圾,危害程度其實更嚴重。「在海邊經常可以看到戲水的一家人,如果裝小朋友零食的塑膠袋被風吹走,會去撿回來的人其實不多。這些細小的垃圾,很可能被生物吃進去,人類再吃這些生物,其實是種惡性循環,對環境及保育更是糟糕。」

袁緒虎坦言,曾經要求劇組用餐時以環保為優先前提,然而對平常不習慣的人來說,仍覺得麻煩。「免洗筷如果放在店裡沒人用,店家就不會再購買,如果已經被放在外送便當上了,那就使用吧,但是要注意垃圾問題,不然那雙筷子連被用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變成了垃圾而丟棄。」袁緒虎緩緩的說,對於海洋,除了恩惠之外,自己更多了補償心態。「尤其是工作的時候,在海裡時難免會有些破壞,或許算是補償心態吧,我從海洋獲得了這麼多恩惠,總是會想要做點什麼,回饋給海洋。」

袁緒虎與齊柏林兩位導演都透過鏡頭,拍出海底、天空俯瞰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也藉此讓人類反思環境保護的重要

人類的存在會帶來破壞,事情的本質更顯重要

開始水下攝影後,不斷地有越來越多年輕同好加入。「他們多半是原本就有興趣,或是因緣際會下接觸了潛水而難忘,進而加入團隊。」袁緒虎說在環境狀態良好時下水後,海裡的美會讓人永生難忘,被他以「內太空」來形容的水中世界,總是有驚喜讓人期待著。素未謀面的生物,就像是寵物一般跟在身旁。讓愛海的人的心中,彷彿有著一個不斷地在呼喚著的聲音。「相對的,有美麗的也就有醜惡的,像是鬼網,也就是海中的廢棄漁網。由於漁網大都是合成塑料製成,因而不易分解會在海中存留數百年,並且會纏著在海中的動植物,進而帶來破壞。通常淨海時,收鬼網是個觸目驚心的過程,因為往往會有海龜等生物纏繞其中。

以袁緒虎的說法,他認為人類去到自然裡,本身就是矛盾的事,因此本質顯得特別重要。「人類經常在存活之外,多做了很多事情,即使說走進大自然,但這仍然是個破壞。疫情讓很多人突然對登山露營產生興趣,若以另個層面來說不是個好事。剛才提到鬼網,捕魚討海維生並沒有錯,但隨意丟棄就會產生問題。」袁緒虎導演補充說,雖然說鬼網是個不必要的存在,然而某次他們在收鬼網時,意外發現已經有些小魚「生活」在裡面自成生態,團隊們為顧及其他考量,仍把鬼網收起,再將小魚群放回海中。「關於環境、生態的影片有很多,說實在的如果要帶來影響力,那些演員、藝人們的力量是必要的。能做的不只是要保育,還要有更多的正確觀念。」

袁緒虎表示海洋帶著他認識了全世界,也讓許多愛海洋同好認識彼此

海洋就是個網路,連結全世界還能接觸跟認識到更多

先前拍攝《海。人。魚》後,鍾瑶加入了袁緒虎的團隊並成立了品牌123,由於愛海的責任心,他們用的就是塑料回收製成布料。除了機能與美感外,袁緒虎坦言到他們想的不僅於此。「因為123是個服飾品牌,我們考慮的是衣服的回收,以及回收的再利用。像電影《回到未來》裡,博士用垃圾當時空車的燃料。國外一直都有在討論,能否透過科技將產生的物件或廢棄物還原,我很期待這樣的未來科技能被實現。」事實上,透過海洋,袁緒虎認識了許多同好,進而成立專業水下攝影團隊「海人制作」,同時也結交各行各業的好友。海洋連結了全世界每一個大陸,袁緒虎甚至說,海就是他的網路。「尤其是台灣之外的人,他們透過網路、社群而認識我,即使未曾見面卻分享著彼此對海及拍攝的熱愛,然後帶著我去認識世界上更多的美好。」

永續不能只是口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

袁緒虎回憶道,當初齊柏林導演在籌備拍《看見台灣》續集時,有提過想要以「看見亞洲」為目標,於是也聊了並交換很多意見,並且預計將「黑潮」作為拍攝主題。「黑潮是個龐大的主題,畢竟跟整個東亞的人民都有關係。與其他海島國家相比,台灣的近海其實魚並不多,因為大都被捕撈完了。同樣以捕魚維生的原住民,有著休耕期的概念,他們深知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從山上拍到海裡,袁緒虎的影片彷彿記錄著台灣自然與人民的對話,他說自己仍沒有做好,某種程度上都成動力繼續拍下去。

自聯合國發表「永續發展目標」後,各大行業及企業都開始從事轉型,期望能達到減碳等目標。「先不論企業做了哪些永續、環保的活動,但是有人開始做,就是件好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同樣是好的。對我們來說,拍片需要更多資源及支援,無論是透過網路傳播,或是名人效應,甚至更直接的資助。」從政府到民間單位,從企業品牌到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能夠做到的方式,帶來些本質上的改變。包括齊柏林、袁緒虎這些影像創作者,還有許多同樣付出及努力的人,期許透過自己帶來影響,進而改變,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夠「看見台灣」。

現身力挺台灣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