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台灣人愛壽司,壽司也正在變成美國人餐桌上的主食。背後推手不是日本料理店,竟是道地的美國本土超市克羅格(Kroger)!

《華爾街日報》報導,最會在美國賣壽司的公司是克羅格,美國人每週都會從它的超市熟食區買走超過100萬份盒裝壽司。

實際上,克羅格2020年就坐上壽司銷量霸主的寶座,但消費者研究公司Circana觀察數據發現,此後它的市占還持續上升。

它的壽司熱銷,進而讓其他美國超市也搶進壽司大戰,包括電商巨頭亞馬遜旗下的全食(Whole Foods Market)等超市,都在貨架放上更多色彩繽紛的壽司。

去年,美國超市賣出的壽司銷售額大增7成;美國人在超市買了約4300萬份壽司,相等於美國人每吃5份外食餐點,就有近1份是超市盒裝壽司。因此,說壽司已經變成美國人餐桌上的必備菜色,可說一點也不為過。

但,為何美國人愛上壽司?原因在於,克羅格將壽司重新調整成更適合美國人口味的「美式壽司」。

一開始,壽司最早的確是在1920年代的洛杉磯日本城的日料餐廳推出,隨著壽司店越來越多,超市也在熟食櫃添加盒裝壽司。到1990年代,大多當地超市,也會依樣畫葫蘆,販售起盒裝壽司。

但這不代表這些盒裝壽司很受顧客歡迎。「(以前)魚的口感糊糊的,飯也很黏,」一位曾買過以前的超市壽司的黛萊克西婭(Delexia Powell)憶述。

率先改良盒裝壽司的正是克羅格。1991年,它第一次販售盒裝壽司,不只販售1980年代開始在美國竄紅的美式壽司「加州捲」,還使用更多新鮮食材製作更多美式壽司,例如一款包著切碎生鮪魚的壽司捲,以及一款被稱為「毛茸茸狗」(Shaggy Dog Roll)的壽司,壽司捲包著一條炸蝦天婦羅後切段。

克羅格還販售更多亞洲風格的熟食,吸引沒有接觸過亞洲食物的消費者,例如美國人比較看得懂的海帶沙拉、夏威夷飯,讓他們之後也想試試看壽司。

消費者愛上壽司口味後,下一步是,超市離家裡近,又賣得很便宜,讓顧客開始養成固定去買幾盒壽司的習慣。

克羅格就發現,壽司不僅吸引新顧客上門,還讓老顧客更常光顧。

例如,黛萊克西婭現在每週都會去克羅格買1到2次每盒價格僅6到10美元(約合新台幣190到320元)的壽司。相比之下,因為價格關係,她好幾個月才會去日本壽司店吃較昂貴的生魚片握壽司。

雖然,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許多日本傳統壽司店都說,很高興克羅格幫忙增加壽司客群,並不擔心超市會搶走生意。不過,Circana觀察數據指出,超市壽司其實搶走餐廳壽司某些銷量。

而為了鞏固市占,克羅格每年都會邀請供應商到辛辛那提辦公室,進行「壽司腦力激盪」會議。例如,去年他們想到可以販售「脆感」、「辣味」主題盒裝壽司,分別裝進吃起來脆脆的、辛辣的壽司組合。

除此之外,美國年輕人不設限的飲食習慣,也將讓壽司更受歡迎,進而讓克羅格受惠。

年輕世代自小就習慣吃各種菜式,並將這種飲食習慣傳承給下一代。例如,現在一些美國孩童的點心盒裡,已經開始出現壽司,不再只是傳統的三明治、果汁。

目前,曾經只是一道異國料理的壽司,因為克羅格成功抓住美國人的胃,成為新興美國國民美食,更成為這間超市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Axios

核稿編輯:吳和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