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流行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指的是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只做最低限度份內工作保住飯碗。

但這種工作觀已經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聲離職(Loud quitting)」,也就是離職時把自己的不滿全盤托出。

裁員潮、匿名論壇催生「大聲離職」風潮

「大聲離職」其實起源於「安靜離職」。CNBC指出,「安靜離職」是工作者用個人微觀方式,來抵抗工作忙碌文化。但有些人選擇釋放這種不滿情緒,於是開始了「大聲離職」。

尤其科技業從2023年初起不斷裁員,迄今已裁掉31.2萬員工,加劇員工對企業的不信任,使大聲離職風潮越燒越烈。

「員工感覺到社會契約已經被打破,」美國外送平台DoorDash前人資主管喬奇(Nolan Church)表示。

再加上職場匿名論壇Glassdoor、Blind等崛起,讓員工可以在上頭盡情討論薪資和工作環境,還有全遠距的「懶人工作」——如同網紅般拍片,工作量比一般辦公室工作少——成為離職的後盾,也是造就大聲離職潮的原因。

蓋洛普(Gallup)曾在去年中針對全球12萬員工進行調查,發現有18%正在大聲離職,或至少積極遠離工作,從疫情前就開始在科技業工作的Z世代網紅佳琪(Gabrielle Judge)就是其一。

員工拍片放送「離職面談」側錄

曾在兩家系統商擔任顧問、客戶成功經理的她告訴BBC,每週工作50到60小時「不正常也不永續」,傷害她的身心健康,於是決定在去年3月離職,投入「懶人工作」拍攝影片。

離職一年後,佳琪選擇把離職前的視訊面談影片在TikTok公布。該影片在2月底上線,不到一個月就累積150萬觀看次數。

必須服務客戶的佳琪,在片中向人資表示,客戶致電時,她總能即時處理,但公司政策希望她能主動撥打電話給客戶,她認為這並不適合她。

而人資談話中充滿「績效矩陣」、「如何與公司目標保持一致」等內容,反而讓佳琪感覺與公司漸行漸遠。

於是,鏡頭一轉,她告訴觀眾,「我開始感到緊張,因為我意識到自己真的得離職了。」

這個大聲說出自己心聲的離職行動,背後多數是科技業工作者或學校老師,也有藍領工人,而且絕大多數是Z世代。《金融時報》認為,這反映Z世代對當前經濟危機、朝九晚五制度的懷疑。

在影片中,主管通常不知道自己被錄製,但拍攝影片的Z世代卻絲毫不擔心雇主會提起法律訴訟。

放砲的離職者已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一位媒體觀察家分析,老一輩人重視與企業保持長期關係,也較尊重階層結構,但年輕一代卻不是。因此,越來越多雇主在裁員時更重視和員工的溝通,以免自己也成為TikTok上備受關注的網紅。

《富比世》(Forbes)認為,管理者必須重視,大聲離職的工作者,勢必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他們可能會毫無預警提出離職,製造不愉快的公開場面,並在線上發表具煽動性的評論,拒絕完成主管分派的任務。

倘若放任不管,很有可能會造成組織生產力下降、員工流失增加,或是增加留職員工的工作負擔。蓋洛普指出,這種工作場合的脫軌,已經造成全球經濟損失8.8兆美元(約合新台幣280.56兆元)。

《富比世》建議,管理階層必須要聆聽員工意見,而組織也要提供資源,以支持員工心理健康,而領導者則是要採取措施,重建同仁信心。

當員工表現良好時,應該在公開場合表達感謝之意。反之,如果一些同事「有毒」,損害士氣和生產力,無法和現有團隊相容,也必須請對方離開。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CNBC富比世BBCDailydotTikTok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