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card有一則熱門發問,主題為「我只是想找一份工作,快崩潰了」,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發文者表示,自己投了上百封履歷,通知面試的機會卻少得可憐,也抱怨面試時相談甚歡,最後卻一律沒下文。

看完這篇論壇文章,我只能說,發文者沒有掌握好找工作的底層邏輯,也沒有用對求職方法,更欠缺人脈背書,才導致她找工作一直不順利。

其實,有不少求職者是透過人脈關係找到工作的。發文者自己投遞履歷,顯然是用錯求職方法。真正厲害的求職高手,會先從業界人脈得到更多求職資訊,從中增加工作選擇的機會,而不是去求一份工作。因此,與其說發文者的求職技巧太差,不如說他不夠厚臉皮,因為多數工作機會是問出來的。

善用內部推薦,不只求職機會變多,工作也更好

真正好的工作會在開缺前,就詢問公司內部同仁有無合適人選可以引薦。如果第一時間有合適的人選,通常在開缺前公司就會找到人。會在公眾管道公開的職缺,很常是經過內部推薦後,沒找到人選才釋出的。

身為求職者,只要無法得知第一手的求職資訊,就只能自行投遞履歷。如此,往往只能在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

我曾去面試一家管顧公司的業務一職,意外認識一位同校的學長。但當時在面試時,輸給一位業界人脈非常廣的資深業務,當下被拒絕錄用。

不過幾個月後,這家公司把我推薦給另外一位部門主管,去應徵其他職位。我不只在開缺前就得知職缺訊息,還成為第一個面試的人選。也因為過去有過面試,這家公司對於我的專長和人格特質,已經有一定了解,最終我獲得了這份工作。

1.與面試過的主管保持關係

許多人在求職這條路上,最大的敗筆是不懂得社交。即使我身為求職老師,在求職這條路上,我也沒有百戰百勝,但我不曾對「機會」失去耐心。

每一次面試被拒絕,我還是會跟面試過的人保持聯絡。這讓我不只一次,和同一家公司或同一位面試官二度面試。

某次,我在去管顧公司面試前,為了準備面試簡報,訪談朋友的公司在工作上使用了哪些工具,於是,我也順手寫了一篇工具測評文。沒想到因為文章流量很好,面試我的人認為我很適合幫公司做內容行銷,就直接被請去幫公司創辦人做事。

我不僅獲得一間公司創辦人的一對一指導,我的工作型態也有別於一般上班族,不需要每天進辦公室。

或許很多人聽完會覺得很難做到,其實每個人都能做,只是大家很容易患得患失,就完全忘記等待。懂得等待,在某些時候才是能成功的真本事。

2.在LinkedIn毛遂自薦

除了攔截開缺前的資訊外,我也曾經在LinkedIn陌生開發人脈,直接獲得面試機會。多數求職者找工作,唯一會用的平台就是人力銀行。我不會說人力銀行不能用,但是人力銀行是單向的求職管道,你不可能透過人力銀行與企業內部同仁聯繫,LinkedIn的人脈功能,就突破了這項限制。

幾年前,我曾經想去某家美商公司工作,透過朋友的引薦,在LinkedIn上加了某位任職於那家公司的員工好友,稍微寒暄、表達應徵動機後,我就獲得了面試機會,這個過程算是絲毫不廢吹灰自力。

有一次跟學生分享,我主動加心儀公司的內部同仁為LinkedIn好友,再留下訊息表達應徵動機,就成功拿到面試入場卷,這個故事讓學生很吃驚。其實LinkedIn的妙用可多了,除了毛遂自薦外,你也可以直接投遞LinkedIn的職缺,不失為人力銀行以外的求職管道。

3.善用校友資源獲得求職資訊

如果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在業界人脈有限的情況下,你可以多善用校友資源,很可能獲得第一手的求職資訊,甚至被錄用。如果要更積極進取,我可以教大家一個獨家方法累積人脈,就是去參加「校友會」。尤其當你讀的是國內外的名校,或是老牌私立大學,更應該善用這個方法。

過去,我擔任履歷健診顧問時,時常去台大政大等學校校徵、做履歷諮詢服務。我都會跟學生説,除了參加校友會,更應該善用學校職涯中心的資源,多去聽業界講座,並且主動跟老師留下聯絡方式。你很難想像,哪一天這些老師,會釋出工作機會給你。

以我為例,因為蠻常有朋友在徵才,我都會將職缺貼給認識的大學生。

4.聯絡客戶、前同事、朋友的朋友

最後一類的求職人脈,還包含客戶、前同事或是朋友的朋友。

這些人看似跟自己不常見,或只是基於工作關係而認識,但在關鍵時刻,這些人在求職推薦上比熟人更有力道,也更沒有包袱。因為你們的關係,就是建立在工作上。

只要練習主動出擊,在求職時釋出求職意向,告訴這些人我最近在找工作,請大家多加留意。如果平時有好好做人、工作能力備受肯定,基本上就算沒有很熟,大家也會願意幫你引薦。

以上4個方法,如能交叉運用,就能在求職時起到關鍵作用。因為求職的底層邏輯,永遠是內部推薦優先於自己投遞。大家如能在求職前,先思考誰能幫到你,而不是漫無目的去公眾平台上姑且一試,就能大幅提升錄取的機率。

很多的時候不是你能力不好,而是找到好工作的人,比你更懂得善用人際關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