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該選錢多的,還是錢少但有發展、有前景的?

職場前輩們往往會告誡年輕人,找工作不要那麼計較薪水,年輕人根本沒有議價能力,更應該關注從第一份工作中能學到什麼。

但不少年輕人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工作就是為了生存,哪有不看重薪水的道理?「工作不就是為了賺錢嗎?難道家裡有礦?」「誰不嚮往詩和遠方?但那是需要錢的!」

站在雙方的立場來看,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每個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首要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初入社會沒有積蓄,眼前的薪水往往與房租、基本的生活開銷畫上等號。除了那些家庭條件相對優渥的年輕人,哪有不為自己的「囊中羞澀」而糾結的?

年輕人很看重薪水,恐怕與當下「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的某些業界生態環境不無關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能被認可,然而,不少企業的管理和文化缺乏人性關懷,加班沒有加班費,在一些行業成為常態。這種情況下,年輕人的很多內在期望遙不可及,就只能轉而尋求「金錢」這個核心指標,讓提高薪水收入去彌補那些原本極不情願的付出。

不是錢不重要,而是不知道什麼才重要

我和許多年輕人交流,他們覺得實現財務自由非常重要,甚至會將財務自由視為最重要目標。電商經濟、網紅經濟造就了多樣性的工作,高回報的可能性也是當下的主題。投對了風口或趕上了行業的某個上坡,就會獲得高收入的情況,塑造了年輕人敢想敢做的心態。

同時,年輕人渴望財富積累的背後,是自由選擇。他們覺得當自己真正實現財務自由後,即便不一定可以選擇做什麼,但一定可以選擇我不做什麼。他們更在乎的是後者。

但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靠第一份薪水,或是第二份薪水發財。客觀來說,當前的社會價格基本是固定的。個人能力很強的學生,一畢業可以拿到阿里、華為人民幣50至100萬年薪的offer,然而,這個群體在全中國1年最多2、3千個,絕大部分的應屆畢業生還是走向常規的薪資路徑。

主觀來說,任何一份薪資都紮實地代表了此前4到5年的努力成果,從零開始的職場新人則需要接受短期內酬勞不會發生太大改變的事實。

「選擇大於努力」很多時候並不是中年人自我調侃的談資,往往是備受社會殘酷毒打後的幡然醒悟。第一份職業的作用,其實很像經濟學上的「路徑依賴」的概念,一旦你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進了一個自我強化的怪圈,想要走出去,得付出比你得到的高幾倍的代價。

剛畢業的年輕人雖然沒有議價能力,但並不等於沒有選擇的權利。金錢固然是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很多人選擇工作也並不只看這個唯一指標,還會綜合考慮一份工作的性價比和個人發展前景。

一份工作的定價,與行業、企業和具體崗位等因素相關,能夠給出更高價位,其企業門檻、崗位要求也不會太低。所以,選擇公司時要有合適的預期,就是說薪酬、人力市場與自己的預期之間,要進行綜合判斷,高估自己的教育背景,對雇主的期望過高,都會讓自己尷尬和失落。

第二,要橫向參考,不要縱向比較。和自己的預期比較,不要攀比身邊的夥伴,有時某些人是幸運的,會有人不如你,但offer比你好,這樣攀比,就會陷入「牢籠」中了。

如何在第一份工作中收獲更多?

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中,女主角給時尚總編當秘書,父親非常不理解:「你拿著低得離譜的薪水,給人跑腿打雜點外帶、甚至做家事,這是一個法律系的高材生做的事?」女主角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有多少女生想要這個機會,只要堅持下來,所有的時尚品牌都能為我打開大門。」一個有職業階梯的行業,值得你用暫時犧牲換取長遠的利益。

在職場中有兩種錢,一種叫做「現錢」,主要體現在薪水和獎金中;一種叫做「未來的錢」,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價值上。我們尋找工作機會的過程,就是把「未來的錢」變成「現錢」的過程。

一個人在公司有成長的機會,那他就有增加自己「未來的錢」的機會。這時候,雖然「現錢」沒有增加,但也只是時間問題。不要輕易放棄一個讓自己有成長機會的職位。

從嘗試到真正擅長,需要一個過程(1年時間跑不掉),而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挑戰再出現,你需要咬牙挺過,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你現在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未來都有可能轉化成你自己的資本和價值。

一個人的職業方向及轉型節點要關注兩個詞:「選擇」和「堅持」。沒有慎重的選擇,堅持沒有多大意義;選擇比堅持重要得多。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Ling,獲Linked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