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去姐姐家,剛高考(類似臺灣學測)完的外甥女正在緊張的對照答案估分。她時不時嘟囔一句:「我就知道這題應該選C!」表姐耷拉著臉坐旁邊,聽她這樣說了三、四次後,沒好氣的說:「我要妳多檢查幾遍、仔細點,妳偏不聽還提早交卷!我早就知道一定會這樣!」

外甥女嘟著嘴,眼淚在眼眶打轉,我趕緊拉她去吃飯。她悄悄跟我說:「我媽總是這樣!她之前明明說該交卷就交,沒必要耗著,現在又說什麼我早就知道,你說討不討厭?她那麼厲害她去考呀!」

我笑著寬慰了幾句。事實上,她說「我就知道這題應該選C」和表姐說「我早就知道一定會這樣」,是完全相同的心理。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後視偏見。指的是一件事已經有結果後,無論之前有沒有做過預判,都會產生自己「早就知道了」的一種偏見。很多人會因此而扭曲記憶,認定事情發生前,自己本就是這樣想的。即我們俗稱的事後諸葛亮和馬後炮。

「我早就知道」,這句話百害無一利

根源上看,這是一種自我寬慰的利己心理。如若形成習慣,凡事開口閉口就以我早就知道自居,不僅會招人厭惡,更會嚴重阻礙成長。

朋友老姜之前跟人合夥創業,做了快一年。期間業務拓展得很快,盈利也不錯,但他最終選擇退股離開,另起爐灶。提及原因,老姜說,主要是有點受不了合夥人。

不管在客戶還是員工面前,這個合夥人總把自己扮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事情成功,他一定會說:「看,我就知道能成!我這天生的市場洞察力還是很敏銳的!」如果失敗,他也會說:「你看,我早就知道幹不成的。你們非不聽,就是一意孤行,現在搞得亂七八糟!」老姜很不明白,明明是一起決策的事情,你這麼厲害,早幹嘛去了?老姜私下跟合夥人多次溝通,但徒勞無功。對方並不覺得有問題,反倒每次都會揪住結果作為論據,對老姜大加指責。老姜心灰意冷,以退出告終。

像老姜的合夥人這種心理,就屬於典型的後視偏見。這類人的內心,最核心的邏輯是:如果事情辦成了,肯定是自己的功勞;如果辦不成,一定是別人或外部環境的錯。

大家一定很熟悉這樣的場景:週末幾個朋友相約爬山。若意外發現沒見過的美景,就會有一個人立刻跳出來說:「看,我早建議來玩,看到意外驚喜了吧!」

如果突然下雨了,也可能馬上會有人說:「我早知道要下雨,你們非得出來折騰!」

又或是一群人,一起做PPT上交給老闆。如果得到了表揚,有人會說:「我就知道老闆喜歡這種風格!」如果被批評,口徑就會變成:「我早知道老闆不喜歡這種配色,你們就是不聽!」

成功搶功,失敗甩鍋,背後透出的,是滿滿的利己與自負。這樣的人,注定難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同。前兩天在前同事社群,看到他們在熱烈討論一個有關社會階級流動的問題。

一名同事旁徵博引,舉了一大堆名人案例:任正非和華為現在這麼厲害,你們可知道他岳父曾經是四川省副省長?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厲害吧,你們可知道她老公是香港亞洲電視營運總裁?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一直說:「不管做什麼行業,只要純粹就好,人就怕不純粹」,你們可知道他的發跡點,是從跟女富豪結婚開始的?

這名同事最後總結:「所以,階層僵化就是事實,山雞變鳳凰、白手起家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他還進一步延展了結論:「像自己這種無關係、無背景的人,創業失敗正常不過,不如打工更實在些。」

那一刻,我覺得他彷彿上帝一般無所不知。他在等著名人們那層不為人知的關係浮出水面,然後能立刻洞悉世事來上一句:「你們看,我早就知道。」可是,名人們在成功之前,你怎麼不提前告訴我們?基於別人已有的結果,去反推出一個讓自己能夠接受的原因,這樣的人是很難以公平客觀的眼光看待他人,也不可能反省自己的問題。

正如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中所說:「有後視偏見的人總在事情發生以後,覺得自己當時的預測就是對的。所以,他們也難以從以往的失敗經驗中,學習真正有用有價值的東西。」習慣後視偏見,對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讓自己產生後視偏見的心理?我想分享兩點建議。

1.提前留檔

江江說過一個故事,她和合夥人曾打過一個無聊的賭。她們公司曾有兩個同時入職的新員工,後來成了男女朋友,江江跟合夥人賭這對小情侶半年後的狀態。為確保公平,她倆各在紙條上寫下預測,並鎖進保險櫃。江江寫的是「無疾而終」,合夥人寫的是「關係依舊,有一個離職」。後來事實證明,她倆都錯了,半年後,小情侶沒分手也都沒離職。

提前寫下預測的結果, 有文字留檔能避免任何一方在事後說: 「 你看, 我早知道……。」工作中,我們要求開會必出記錄,專案進展必發郵件,其實同理,既是留檔也防矛盾激化。

2.覆盤時,以「假如我們當時」代替「我早就知道」

要做的事情如果最終失敗了或者跟預期不符,為了下次能做好,我們需要做覆盤。

一個好的覆盤,絕非互相埋怨更不該甩鍋,而應聚焦調整方案。你不一定需要主動去攬責任,做背鍋俠,但若能以「假如我們當時」這樣的口吻開始,而不是用「我早就知道」來說的話,結果會大不同。

我們簡單比對一下:「假如我們當時把A、B、C這幾個要素也考慮進去,可能就不是今天的結果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個教訓。」跟「我早就知道沒把A、B、C考慮進去是犯傻,看看吧,是不是被我說中了?」前者誠懇,而後者只會讓你咬牙切齒甚至動手打人。

電影《復仇者聯盟4》(Avengers : Endgame)裡有個很熱血勵志的情節:最後與薩諾斯的終極大戰中,美國隊長一把抓住了雷神的錘子,用它將薩諾斯揍了一頓。

雷神興奮大叫:「I knew it!(我早就知道!)」這個伏筆,對應的是《復仇者聯盟2》(Avengers : Age of Ultron)裡,所有英雄都舉不起雷神的錘子,唯有美國隊長將之稍微晃動了一下,引起了雷神的注意。

同樣是「我早就知道」,為什麼雷神說出口不會讓觀眾和美國隊長反感?原因很簡單:側重不同。抱持後視偏見的人,說這句話的側重永遠在自己,要嘛夠自信,要嘛我沒錯。而雷神這句話的意思顯然是,我就知道你夠牛,你一定能辦到!換個側重,試著學會欣賞別人,我們也可以把「我早就知道」,變成一句人人愛聽的好話。

書籍簡介

想賺更多,如何突顯你值這個價:高薪不是來自「我很會」,而是「被需要」,怎麼打敗那些學經歷比你優秀的人?我幫你。

作者: 焱公子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30

作者簡介

焱公子

  今日頭條職場多頻道聯播網(MCN)代表人物。擁有在世界500強企業從業10年經歷,曾在愛立信、華為等公司擔任中層管理者,現為內容商業顧問、資深專案經理人。

  憑藉豐富的職場經歷、多元的視角、精準的定位切入職場內容領域,第一篇文章〈離開華為三年,我才真正認同狼性文化〉點爆全網,總點擊量超過1000萬,並登上知乎即時熱搜榜No.1。

  多篇文章被「十點讀書」、「共青團中央」、「思想聚集」等頭部大號競相轉載。不到6個月,個人公眾號漲粉10萬,頭條號漲粉45萬,同時躋身今日頭條職場領域「頭部作者」,旗下MCN亦一度蟬聯領域內最具影響力機構。

  累計輔導幫助超過2萬職場人職場升遷,並憑藉職場寫作提升核心競爭力,走上專業化道路。

責任編輯:梁喆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