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這個地方都有錯?上次不是提醒過你了嗎?」「哪有每次,上次那個問題又不一樣…」這樣的對話,是否似曾相識呢?

「每次都這樣」背後是對對方的不信任

當你發現自己一再提醒的事情,對方又再犯時,很容易脫口而出:「為什麼每次都這樣?」下次說出口前,不妨先問問自己:真的有「每一次」嗎?其實,這只是你把對「犯錯」的失望放大了而已。彷彿我們說過的話,下一秒鐘就得立刻做到,而且只要有一次沒做到,就變成了「每次都這樣」。

假使主管對我們大發雷霆地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講了也不聽!」或朋友不耐地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我實在很受不了你!」又或是家人憤怒地說:「每次叫你倒垃圾都要拖老半天,真的很討厭!」

實際上,卻好像仍然無助於狀況的解決。只是徒增情緒,讓彼此都更不開心。

應對方法:聚焦於「當下的狀況」

「每次都」這短短的3個字就會讓所有的回饋完全失效,並且直接傷害對方。

或許下屬當下只是因為緊張才會忍不住說得比較快,或許只是不巧剛好在那一天出錯。說不定他因為難得遲到而慌張,或有預期外的突發狀況,才會表現得特別焦急。但是,當領導者只要一說出「每次都」這三個字,就等於是一口咬定這個失誤是對方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碰巧」發生的失誤。

「每次都」「總是」這種話一說出口,就先壞了溝通成效,說話時應留意徹底聚焦於「當下的狀況」。

另外,像是「你的報告總是錯漏百出,上週的日報也出紕漏了」的說法,不只說了「總是」,還把過去的失敗挖出來提,這是很糟的表達方式,請一定要留意。

你可以這樣說

表達回饋的時候將焦點放在特定狀況上,也就是「你今天的說明」,藉此強調這個回饋並非針對「你每次說明的時候」或「你個人」。

「我覺得你今天說明時速度有點太快,怎麼了?」

「我覺得你今天遲到的有點久,是不是有什麼狀況?」

「我覺得這次的報告錯漏部分明顯增加,有2X處,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嗎?」

*本文參考整理自《驅動別人,也激勵自己》(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