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學神嗎?」這是小龍在我們第一次聊天時的開場白,我回答:「我沒聽過。」他感到錯愕:「學霸呢?學弱或學渣?」這些用語對我來說如同火星文。小龍帶著微笑緩緩的說:「好吧,就讓我來告訴你。」
每當我進入一所學校,我會先找到學生受歡迎或被排擠的訊號,這通常是地位的標誌。
但就算是風雲人物,這些特徵在學生眼中和我不一樣。沒有人會去跟運動健將一起運動,而美術生的才華也有如空氣。顯然,中學的階級是場紙牌遊戲,規則是什麼?是什麼賦予這些中國學生特殊地位?
如小龍還有許多同學解釋的那樣,他們世界的地位體系只有一個準則:分數決定地位。
在菁英青少年的世界,平均水準就是世界一流的表現。以本部為例,地位高的人是成績落在北大和清大錄取分線上,或在北京排名前百分之三的學生;地位低的人是經常低於學校平均分數的人。
雖然決定地位的規則簡單明瞭,但還是有些困難。分數的常態性變化會對地位體系構成威脅,因此學生的解決方式是「專注平均表現」。換句話說,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更緊迫盯著彼此的成績。
以考試成績決定地位還有另一個問題,如果有半數學生在校園裡處於高位,那麼這個地位體系顯得沒有意義,因此學生用「愜意」做為第二標準。
愜意是勤奮、努力或付出的反面。考試分數差不多的學生,愜意比不愜意的人地位更高。根據規則,菁英學生用成績和愜意程度建立四種類型。
當學生把整套地位體系合理化,學神也就成為與眾不同的崇高群體,最終成為校園裡的「神」。
金字塔頂端是「學神」,就是「不太用功但考試成績卻很高的學生」。高地中學的凱豐就是學神,他僅用一年就贏得奧林匹亞金牌,並在12年級初就取得北京大學保送資格。
即使已收到錄取通知,他依然自願跟著同學晚自習。然而,當同學在教室裡焚膏繼晷,他卻玩起魔術方塊,在訪談中,凱豐承認睡前會看動漫或玩遊戲。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表現優異,可說是學校的理想代表。
第二類是「學霸」,那些「非常努力且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往往與學神不相上下,卻因為不夠輕鬆而無法躍居神位。第三類是學渣,指「不努力學習,考試成績也不好的學生」。有不少學生會被歸類在校園中的底層,但重要的是,學渣表現出一派輕鬆的態度,讓自己踩在最底層之上。
例如Robert,他的成績低於平均分,因此地位並不高。然而,比起那些去補習的同學,Robert一派輕鬆,他成績不佳,但一點也不願努力,好讓自己不至於落入金字塔最底層。
「學弱」是中國頂尖中學金字塔體系的最底層,是那些「非常用功但成績仍不好」的學生。雖然許多學生說自己是學渣,但很少有人自認是學弱,且大多數人都盡量避免把同學說成是學弱。當我們觀察學生之間交流時,他們會立刻被辨認出來:學弱和同學的對話通常只有單向對談,只要他們出現,同學的笑聲就戛然而止。
整體而言,學生們對地位分類的定義和意義都有共識。所有學生都擁護這套體系。
在大多數社會群體中,地位是由家庭背景、種族、工作時間、學校資源或各種因素加總決定。相比之下,研究裡的菁英學生普遍強調考試成績。
這些學生來自北京相對富裕的家庭。由於努力和家庭背景等統計上的因素無法解釋分數差異,這些學生通常傾向於考試分數反映天賦能力的說法。
「你怎麼看(學弱)?」我問,「我覺得努力度一定有關,但這可能是基因問題。」鳴佳的語氣彷彿在陳述一個事實。聽到這句話,我提高音調,重複:「基因?」鳴佳調整她的說法:「也許不全是。」我停下來,讓她講得更清楚:「我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也可能父母把他們教得比較好。我不知道怎麼變這樣,但有些人就是有比較好的能力。」
當我明顯拒絕接受學弱天生智力較弱的觀點,鳴佳依然堅持,並把地位歸結為與生俱來的能力。訪談中,鳴佳表示自己最多是個學霸。這表示像鳴佳這樣的學生,也認為自己先天不如那些優秀學生。
學生之所以堅持天賦能力說,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提出其他可能性。
學生將考試成績歸因於天賦能力、把天賦能力等同於功績的習慣,可能加深社會的不平等。
後來我提出其他假設,但每次都遭到反駁。建民是學弱,他仍堅定捍衛天賦能力說:「學神天賦異稟,沒法解釋。」我提出努力也是關鍵,但他對我的論點嗤之以鼻:「假如努力等於成功,那麼成功就沒什麼。」他的觀點和許多人一樣,強調與生俱來的特質,這說明,學弱非常熟悉這套體系規則。
他們把低分歸咎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即天賦。但在討論中,沒有證據直接支持這個論點。
有一位學生直言不諱說學弱「次人一等」,就是小龍,他向我解釋,並透露他是個學渣。我問他是否考慮努力提高成績,小龍不可置信的看著我:「我不是學弱!我考不好是因為不學習,不是因為我蠢!」
這種區分對小龍這樣的學渣尤其重要。根據觀察,學生經常言語霸凌學弱。有次訪問,我問學神Tony對學弱有什麼看法,他冷淡的回答:「他們是弱智。」仿佛一句話就講完了。
學生非常恐懼地位下滑,以致於他們不努力往上爬。天賦能力說帶給學生一種無力感,使他們在理解學校的地位體系時,採取躺平態度。
全球社會的菁英地位與各國之間的階層有關,中國一步步成為具影響力的參與者。美國菁英學生可能有朝一日忽然發現自己也加入了成績的競爭。
兩國的菁英地位和文憑之間存在強烈關聯,說明菁英對社會不平等所發揮的影響力。
當成績成為學生重視、競爭的焦點,菁英學生就無法察覺到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享有的優勢及擁有的資源。
考試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和家庭背景,透過考試篩選,學生進入同質性越來越高的校園,學生很難有機會與背景完全不同的同學互動。環境如此,使得菁英學生對他們的優勢及不平等視而不見。
由於菁英學生理論上有相當高機會成為未來菁英,他們對地位的看法及駕馭社會等級的方式,將可能影響中國和全球。
如未來菁英認為窮人或教育程度低是因為天賦不足,他們就不太可能對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有所異議,也可能缺乏動機支持扶貧政策或各種縮小不平等的改革,並因此不會投入支持或提倡相關政策。
作者:姜以琳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期:2023年8月30日
姜以琳 簡介
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教育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菁英研究、中國研究。進行了歷時7年的民族誌研究,持續追蹤訪談28名菁英高中生,從中學到大學,乃至進入全球企業任職,或進入中國權力中樞的發展。